世人皆知「蕭規曹隨」,指的是按照前人的規矩來辦事。而「蕭」指的蕭何此人,他為漢朝鞠躬盡瘁,長期的辛勞讓其纏綿病榻,久病不治。
于是在蕭何病危彌留之際,漢惠帝劉盈親自前去探望,在蕭何快咽氣時,漢惠帝問道:「有誰可以接替蕭丞相的位置?」
待到蕭何未回答,又問:「你覺得曹參如何?」
蕭何便答曰:「陛下英明,老臣可以放心地去了。」
蕭何逝世后,在齊國當丞相輔佐齊王的曹參,就收拾好行李,準備入朝為官。
蕭何為何會向漢惠帝推薦曹參,曹參又是如果接任蕭何相位的呢?
首先,蕭何與劉邦、曹參都曾在沛縣擔當職任,在陳勝吳廣起義反秦之后,蕭何與曹參等人時常舉行聚會,一同商討這天下局勢的進展。
眼見著起義軍隊伍日漸壯大,各地方的官吏,也紛紛揭竿而起。
此時,蕭何受到縣令的委托,與曹參一起共謀起義之事,而蕭何便推薦劉邦作為起義軍首領,帶領大家共同抗擊秦朝暴政。
沛縣縣令先是答應劉邦前來,而到了劉邦真來到沛縣時,縣令臨時反悔,不讓劉邦進城,并且縣令還想殺掉蕭何、曹參等人滅口。
于是,劉邦施計激起沛縣百姓抗擊秦朝的決心,而蕭何、曹參也跟著推舉劉邦,三人一起開始滅秦之路。
而蕭何在進入咸陽皇宮后,既不貪戀美色,也不在意金銀財寶,只是將與秦朝有關的法令、地圖以及戶籍等重要文件,都進行分類造冊,收藏起來。
蕭何收藏的這些圖書文件,對后來劉邦治理漢朝的天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軍中的將士們也是非常的佩服蕭何,處處細心且周到的做事方法。
所以劉邦常常感慨道:「蕭何是個奇才,不愧我如此重用他。」
蕭何做相,曹參做將,本是文武不用相爭,但在分封定功臣名次之時,卻產生了隔閡,并開始互生嫌隙,但兩人一直還是有著濃濃深厚的友誼。
但論其對于漢朝的貢獻,還是蕭何更為突出一些,蕭何足夠的深謀遠慮,力保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在楚漢戰爭中彰顯的卓越軍事才能,以及后來為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都是因蕭何的慧眼舉薦將才。
劉邦在稱帝后,論功行賞,而蕭何自然是授封最高的殊榮,而有些臣子認為,曹參四處征戰,身負多處戰爭帶來的傷,理應排在第一位。
正在群臣爭論不休之時,關內侯鄂君站出來說道,正是蕭何在楚漢戰爭中,機智調用士兵,解救劉邦,才使得漢朝得以誕生,曹參的功勞,還不足以與之匹敵。
蕭何受到劉邦的器重,得以封為開國第一侯,授封食邑萬戶。但劉邦也沒忘記曹參立下的汗馬功勞,雖然沒排在首位,但也將曹參封為平陽侯,食邑甚至還超過了蕭何。
劉邦還將長子劉肥封為齊王
,并將曹參任命為齊國的丞相輔佐劉肥。
而曹參在治理齊國時,運用的是黃老的學說,在于人民安居樂業,清凈無為,不用過多的管制拘束百姓。
曹參在齊國,任齊國丞相九年的時間里,都被齊國百姓贊頌稱其為明相。在蕭何離世后,接替蕭何漢朝丞相之位的曹參,也是依照蕭何制定的規矩,并沒擅自更改。
漢惠帝劉盈,在看到曹參每日都是沉醉在喝酒作樂,感到很納悶,沒能想明白曹參為何不全力輔佐他,幫助他振興漢朝。
于是在曹參兒子曹窋的旁敲側擊之下,漢惠帝終于明白自己沒有先帝英明,曹參不如蕭何足智多謀,先人已經為他們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若是不能開創新的時代,不如就守好舊業。
在曹參看似沒有作為的治理之下,漢朝維持了長久的安定樂業,也正是他的「無所作為」,按照原來蕭何所留下的規定和法律,進行相關的行事,才能維護好蕭何所建立好的穩定基礎,曹參加以鞏固。
曹參還挑選了一些不善言辭但敦厚老實的人,作為他的下屬,而對于那些一心只追求名利,不去做些實事的人,曹參就會訓斥他們,也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蕭規曹隨」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