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元璋最心愛的太子朱標不死,歷史或許都要被他改寫了。
歷史上對朱標性格的描述,都離不開「寬厚」二字,因為他這樣的性格,無論是下面的弟弟們,還是滿朝文武,都真心拜服朱標這個儲君。
一切都是那麼得水到渠成,只等朱元璋駕崩,朱標便真正地將皇權攬到他手里。
縱觀歷朝歷代的皇位斗爭,除了兄弟手足之間,父子之間為了皇權,也常常互相殘殺。
漢武帝那麼英明神武的皇帝,晚年都怕皇位被兒子惦記,于是聽信讒言,錯殺了太子。
可朱元璋卻不同,他巴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給朱標。有時候,太子會為了提前登基,而弒君殺父,但朱元璋毫不擔心朱標權力大了,會對他不利。
朱標從小被他帶在身邊歷練,學習如何處理朝政。
盡管朱元璋的兒子越生越多,他卻從未動搖過對朱標的愛的期望。12歲,朱標還未成年,就已經開始代朱元璋,進行祭祖的相關事宜了。
其實朱元璋大可不必那麼著急為朱標的帝位鋪路,但他太愛朱標了,明明自己正值壯年,卻迫不及待地要為朱標樹立威信。
這使得朱標的弟弟們,打從出生起就明白,自己這輩子都跟皇位無緣。一開始就知道的事情,便沒有爭的意義。
所以他們對朱標都很尊敬,算是提前在未來的皇帝面前,掙點表現。
朱標在的時候,朱棣從未有過反叛的心思。一方面是因為朱標人好,哪怕是跟他不熟的人犯錯,只要問題不大,他都會幫忙求情;
另一方面是,那時侯朱標背后有朱元璋百分之百的支持,朱棣就算有賊心,也沒賊膽。
朱元璋并不是對朱標的表現全部滿意,他嫌朱標性子軟弱,無論怎麼教,都沒他那樣的鐵血風格。
因此,朱元璋又想了一招來壯大朱標的勢力,以免他將來駕崩后,朝中有人不服朱標管。
作為太子,手中的權力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換成其他皇帝,自己還沒退位,太子就在東宮有了自己的班子,對皇權來說是巨大的威脅,但朱元璋不僅沒覺得不妥,還覺得給朱標的權力不夠。
其他朝代的太子,除了幫皇帝行使一些不痛不癢的職責之外,是要擔任朝廷某個具體職務歷練本事的。
朱標卻不同,朱元璋正大光明地給他組建東宮團隊,讓朝中重臣支持朱標的一切的行為。
文有左右丞相,武有常遇春、藍玉等開國大將,朱元璋還給朱標開了一項很大的權限,他不在的時候,朱標可以全權建國,任何決定都不用請示他。
試問,在這種權力撐腰之下,朱棣敢動嗎?
不得不說,沒有第二個像朱元璋這樣寵兒子的皇帝了,他深知朱標性子柔弱,這方面不如朱棣,但他從未有過易儲的念頭。
總之一句話,兒子做的不足的地方,他都想方設法給兒子補上。
也許正是由于朱標從小在寵愛中長大,沒吃過苦,才養成了柔和寬厚的性格。朱元璋使用強烈手段誅殺大臣時,他都會站出來維護。
基礎打得如此牢靠,朱標做好了隨時登基的準備。可是上天不可能允許這麼完美的人存在,就在朱元璋洋洋得意,他為大明朝培養出了個百里挑一的接班人時,37歲的朱標,卻突然病逝。
這對朱元璋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同時也讓他其他兒子對皇位燃起了希望。
大臣們也很惋惜,這意味著,之前東宮對明朝未來所有的建設,都得推翻。
此時,朱元璋做了個人人都沒料到的舉動——栽培朱標的兒子。
不是其他皇子難當大任,而是朱元璋舍不得他一手建立的明朝未來。換個兒子,意味著全盤計劃都得作廢。
所以,朱元璋真是舍不得朱標嗎?朱標是他心血的延續,他明明是舍不得自己對大權的掌控。
朱標的死,讓明朝的歷史走上了另一條路。朱允炆雖然是他的兒子,性格卻跟他不同。
而且,朱允炆沒當多久皇帝就被朱棣篡位,朱棣跟朱標完全不像,這也造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明朝的樣子。
要是朱標能好好地活下去,按照朱元璋的計劃和他的性格,去治理明朝,能想象那應該是一個比永樂盛世更繁榮的太平社會。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朱標也許會讓百姓安居樂業,但他缺乏朱棣那樣的霸氣,在開拓疆土這件事上,大約做不到像朱棣那樣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