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過后,宋朝遷都南下,北宋從此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無數文人士大夫悲痛嘆惋。
靖康之變,根本原因在宋朝內部頹勢難改,外部不敵女真,當然也避不開之前和女真簽署的「海上之盟」 。
而海上之盟還和一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個人便是北宋開國將領呼延贊的后人——呼延慶。呼延贊雖然勞苦功高,但是兒子呼延丕顯被奸臣算計,呼延家迎來了滿門抄斬的結局。
呼延慶有幸從災難之中逃脫,幼年時高調祭拜家中親人,被官兵發現端倪追殺,再次化險為夷被包拯等人所救。
在眾人的幫助之下,才得以逃離京城,他也深深明白了,只有強大自身才能一雪前恥的道理。從此,他努力學習,長大之后做了海軍指揮使。
當時的宋朝已經內憂外患不斷了,北方的遼國給了宋朝太大的壓力,于是宋徽宗決定聯合女真滅掉遼國。
這一個部署在現在看來是完完全全錯誤的,但是在當局之中,誰又能真正預料到呢?女真卻并不如想象之中好交流,宋徽宗多次派使臣前往女真境內,都被阻擋無功而返。
后來宋徽宗聽說呼延慶能言善辯,便派遣了呼延慶前往。呼延慶歷經重重險阻,才得以見到了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
呼延慶發揮自己的才能,說服了完顏阿骨打派使臣前往大宋,并且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回歸宋朝。
在呼延慶的促成之下,兩國終于達成了協議,公共抗遼,這便是著名的「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達成之后,呼延慶多次與女真往來,北宋和女真成功滅掉了遼國。
以為高枕無憂了,卻不成想女真失去了遼國的牽制,直接進犯了北宋,北宋就此滅亡。
海上之盟的簽署,絕對不是呼延慶一個人的錯,但是他作為杰出的中間人卻難逃罪責。令人驚訝的是,在民間傳說之中,他的形象卻完全不一樣。
清代有這樣一本長篇小說深受百姓喜愛,名叫《呼家將》,講述的便是呼延慶的故事。呼延其實是一個復姓,嚴格意義上說,其實應該叫做「呼延家將」。
故事背景與歷史無二,呼延家被滿門抄斬。后面卻漸漸和史實分道揚鑣了,呼延慶在包拯等人的幫助下,和奸臣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并且獲得了成功,被封為了忠孝王,一時間風頭無兩。
其實在民間的小說和許多野史里,呼延慶就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形象,他為民除害甚至無所不能,六歲的孩童都對他充滿了向往。
為什麼同一個人身上,歷史形象和文學形象差別如此之大呢?呼延慶并不是個例。
我們時常提到的《三國演義》的曹操,在小說之中,是受人唾罵的奸臣,但是在歷史中,卻是值得尊敬的一代梟雄。
魯迅先生曾經也說過「狀諸葛多智而近妖」,諸葛亮不是沒有才華,在《隆中對》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但是文學作品之中,為了凸顯諸葛亮過人的才華,把諸葛亮描寫得都不像是一個常人了。
文學歷史中夾雜了太多個人的情感,民間的文學是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自然就會和真實的歷史有出入。
在古代,對于老百姓而言,是很難受到高等教育的,文化水平本來就不高。但是同樣為人,也都有著精神需求,也想要了解歷史文化,也需要娛樂消遣。
這些民間文學就涌現了出來,許多都是在真實的歷史之上進行了改寫。其實放到現在,我們雖然追求悲劇的美學,但是仍然向往著大團圓結局,古人也是如此。
像呼延慶這樣的文學形象,就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爽文男主」。
民間文學雖然一部分是「偽歷史」,但是卻體現出了老百姓對社會的期盼,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也算是對正史的一個補充了,并且許多小說作品以極高的文學成就流傳至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