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韓信是漢初三杰之一,他給后人留下了不少傳奇故事。而當我們去研究韓信的時候,就會發現,他的下屬曾多次勸說他自立為王,但韓信自始至終都沒有答應。
這使得他最終死在了劉邦、蕭何與呂后的合謀中。這就使得人們非常好奇,倘若當時韓信聽從了部下的勸告,選擇自立為王,那他究竟能不能打得過劉邦呢?
從與韓信有關的史料典籍來看,韓信的部下一共勸過他四次。第一次勸說他的是其麾下謀士。在謀士看來,韓信現在有自己的軍隊,完全可以與項羽一起攻打劉邦。
相比于劉邦而言,項羽可謂是性情中人,哪怕不會與韓信分天下,也不會搞一些莫須有的罪名陷害韓信。
對此韓信卻覺得,劉邦給了自己足夠的權力,讓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落魄,他絕對不能背叛劉邦。于是韓信拒絕聽從謀士的提議。
第二次勸說韓信的還是謀士,時值第一次談判破裂,項羽派人勸說韓信,讓韓信自立為王。但韓信并沒有同意,還是拿此前的說辭打發了項羽派來的人。
等到劉邦打敗項羽之后,謀士又來勸說韓信,希望他能夠自立為王,不然劉邦或許會直接收走韓信的兵權,屆時韓信就會變得很危險。
但這一次韓信依舊堅信劉邦不會這樣對待自己,仍然拒絕聽從部下建議。值得一提的,此次連張良都看不下去了,他也跑來勸說韓信,可惜韓信還是一意孤行。
許是謀士已經放棄了勸說韓信,謀士此后再也沒有出現過,而最后一次勸說韓信的人則變成了部下蒯通,那時候
劉邦冊封的異姓王已經被殺了四個。可韓信自己并不覺得劉邦會對自己下手,于是并沒有聽從部下蒯通的提議。最后劉邦確實沒有親自動手,可若是沒有他的授意,呂后和蕭何又何必動韓信呢?
也正是因為淮陰侯韓信死得有些過于憋屈,因此很多人都在思考:如果當時韓信自立為王了,是不是就可以打過劉邦。
而經過一些針對性的分析之后人們發現,劉邦還真有可能奈何不了自立為王的韓信。
首先韓信擁有很出色的個人魅力,他憑借自己強大的號召力,將區區2000人馬擴充至30萬。而當時劉邦和項羽的軍隊加起來才30多萬。
由此可見韓信的軍事才能究竟有多出色。如果韓信愿意自立為王,那麼在這麼多人的擁護下,劉邦未必能動得了韓信, 可惜韓信多次錯過了可以自立為王的機會。
事實上韓信的死亡也與自己知恩圖報有關,如果他沒有過分地在意恩情,死心塌地地追隨劉邦,最后也不至于落得那樣的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存在不少挾恩圖報的人,對于這樣的人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考量,用與恩情等價的報酬回報之后,便揭過此前的事情,不要讓他對自己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