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就有看八字,相面算命的文化,這主要是源自于對未來自己的好奇以及探索,希望借助某些非科技的力量來看一看自己未來是怎樣?所以相士,算命師傅應運而生。
但是其中魚龍混雜,準與不準當下誰都不知道,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去驗證。如果有人為你相面說是可以活到百歲無憂,你相不相信呢?
何為相面呢?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看你的面相來判斷你的命運吉兇及身體狀況,比如大家常說的此人五官如何,即是通過相面來判斷。當然,普通人的相面只是皮毛,專業人士的相面是由無窮多的知識支撐,絕非臆斷。
例如相學上講的三庭(停)五眼十二宮等,能看出一個人的健康,財運,婚姻。
《神相全編·身相三停》亦稱:「身分三停,頭為上停,人矮小而頭大長者,有上梢而無下梢,身長大而頭短小者一生貧賤……」
所以面相中主要講究勻稱和諧,福由此生。
三國時期有一著名相士朱建平給曹丕算命說他能活到80歲,結果曹丕40歲就逝世了,臨終前曹丕還夸贊他算得準,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朱建平,三國時期沛國人,他精通相術,西晉時史學家陳壽曾對他評價:「華佗之醫診,杜夔之聲樂,朱建平之相術,周宣之相夢,管輅之術筮,誠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可以與華佗相媲美的人,必不是平平人物爾。
而且他家父也是相士,曾經為曹操相過面說他壽終66歲,果然,在他66歲時,病逝在洛陽。因為此緣,朱建平也得以在曹操身邊效力。
曹操有一子,名曹丕,朱建平也為他相過面。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有一次他設宴宴請30多位賓客,曹丕問起朱建平,自己能夠活多少歲?
要知道,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若是說的曹丕滿意自然可以,如果算的不準,少于他的預期,怕是不好交代。于是朱建平看了曹丕一會說道:「您的壽命有八十歲,但是在四十歲時會有小災難,希望您多加小心。」
曹丕滿意點頭,隨后又命他為其他人相面,朱建平選擇其中幾人一一詳說,他告訴夏侯威說他四十九歲時會遇上災厄,若能挨得過,壽命可到七十,而且仕途能到達公輔。
對應璩說他的壽命是六十二歲,官可以做到常伯,在去世的前一年,會看見一只別人都看不見的白狗,此時說明大難將至,最后又對曹彪說他五十七歲時有刀兵之災,要妥善預防。
在當時大家聽來或許就是一句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預言無不兌現。夏侯威任刺史,49歲得了重病,因為想到朱建平的預言,覺得自己必死無疑,他提前立下遺囑,并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可是後來突然回光返照,他覺得自己可能熬過去,正當他以為朱建平的預言不準的時候,卻在半夜發病死去。
應璩61歲時,看見一條別人都看不到的白狗,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于是與朋友家人盡情相聚,于63歲去世,比朱建平說的多活了一年,許是因為他心態好的原因,于是多活了一年。
曹彪在57歲時因反叛被殺,縱觀朱建平的預言,基本都是準確的,可是唯獨給曹丕的預言相差甚遠,那麼為什麼給曹丕面相時差距會如此大呢?
說起曹丕,傳聞他出生時天上出現青色的云彩,有許多人都望見此等祥云,注定不是平凡之輩。他不僅文武雙全,而且博覽群書,與曹操,曹植并稱「建安三曹」,在文學方面有很大的造詣,但稍遜弟弟曹植。
但是在他繼位這一事上,褒貶不一,有的人說是篡位,有的說是禪讓,在漢朝末年漢獻帝三讓之后,曹丕才代漢稱帝,當時漢朝統治已經名存實亡,曹丕可以說是最大的幕后大佬,甚至直接超過了他的父親曹操。
曹操當時在選擇25個子嗣中立誰為嗣之時,他心里有四個主要人選,曹昂、曹沖、曹丕、曹植,其中曹丕、曹植名聲比較大。曹昂、曹沖不為后人熟知是因為他們早夭,曹昂最先夭折。
曹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贊嘆智力超群,堪比成人。而且宅心仁厚,因此也很受曹操的喜愛,但是奈何天妒英才,在13歲時因病去世,這樣一來,就只剩下曹丕、曹植可選。曹丕常在登基后表示,如果曹沖還在,當沒有他的儲君之位可言,由此可以看出曹沖的優秀。
曹植和曹丕的競爭可謂是家喻戶曉,為了爭得儲位,兩人費盡心機,因為曹操的優柔寡斷,導致兩相的爭奪異常激烈,逐漸形成了曹丕黨和曹植黨。兩方各執一隊,不可開交。
那麼最終曹丕是怎樣勝過曹植的呢?
原因主要之一是因為曹丕是嫡長子,古代長幼有序,立嫡立長是硬道理。
其次要看兩個黨派的實力差距懸殊。
先說曹植,他的智囊團有楊修、丁儀、丁廙,楊修擅長使用小計謀,不能當大任,剩下的兩個人更是常常與曹植飲酒作對,要知道,曹植在文學上要比曹丕更厲害一籌,但是執掌天下不是單單會吟詩作對就可以的。
曹丕,他身邊都是司馬懿、吳質、賈詡這樣的大謀士,是能夠真正輔助他坐上大位的人選。
譬如說,曹丕曾三用計謀完勝了曹植。
一戰「竹簍事件」,有一次,曹丕想要找自己的謀士吳質討教,又不好直接找他。怕私自讓他進京授人把柄,于是將吳質藏到竹簍里弄進京,但是還是被楊修發現,于是捅到曹操處,曹操大怒,派人去搜查。
吳質給曹丕出主意自己先逃跑,第二天再用大車運竹簍進京,曹操撲了空,他斷定是曹植派楊修前來挑撥是非,有意要害曹丕,大怒,楊修因此失了信任。
二戰「鄴城門事件」,曹操想試試楊修到底有沒有站隊曹丕或者曹植,于是告訴楊修自己想考驗曹丕曹植一次,讓二人各出鄴城一次。并暗地告訴城門處,沒有自己本人的手令,任何人不得出城。
楊修自以為聰明,將此事告知曹植并指導他硬闖城門即可,而曹丕不知此事,出不去城只能又回去找曹操。此事一出,曹操明白楊修的確站隊曹植,便暗暗咋舌曹植并非最優人選。
身邊輔佐的人極為重要,若是人不對,必然難成大事,甚至適得其反。
三戰「送父出征」事件,曹操出征,在踐行宴上,眾人送別,曹植更是一口成詩,讓曹操大悅,畢竟對于曹植來說這不算什麼,看他的《七步詩》就知道了。可是對于才華稍遜一籌的曹丕來說,這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做出的詩怕是要大失顏色,此時吳質又發揮了作用,他告知曹丕什麼都不要說,上前就是一頓哭就行。
原文吳質曰:「王當行,流涕可也。」
于是曹丕遵照此法,淚眼縱橫,泣不成聲。
看著此情此景,曹操也熱淚盈眶,看來還是曹丕更關心自己,想來他從心底又給曹丕加了不少分。
從兩人的性格來說,冷酷兇殘,沉默寡言的曹丕明顯要勝于任性嗜酒,驕縱狂傲的曹植,所以曹操會選擇曹丕。
而且說的遠一點,曹丕在位的六年中他的政績顯著,比起曹操,他的性格更加沉穩,很多朝廷上的大小事他都親自參與定奪,可謂是鞠躬盡瘁。
曹丕平定叛亂,擊退鮮卑,重新與西域,匈奴等交好,他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建立了更科學的人才選拔體系,使得士族可以考取功名,為國家做貢獻,從而減少了士族與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曹丕是一個十分善于吸取總結教訓的君王,他的統治使得魏晉朝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或許是這種日以繼夜的操勞,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加上曹丕伐吳的失敗也使得他心力交瘁,于是他在40歲的時候病逝于洛陽,病逝前,他突然想起朱建平的話,他說自己能夠活80歲。
如今恍然大悟,看來這80歲是按照日夜想加計算的。
不得不說,朱建平的智慧,他當日必然是算到了曹丕的真實年齡,只是倘若他如實告知只能活到40歲,怕是曹丕必然要大怒。所以他避重就輕,不想多談,只是委婉提醒在40歲有災難,希望加以小心,大有明哲保身的意思。
所以對此時的曹丕來說,此事完全是自己對他的委婉提醒不以為然,掩耳盜鈴,自然不能怪別人了,所以只能說出算的太準了。
其實,萬事難兩全,命運雖然天注定,但是我們要有敢于改變的信心,對未來的探索不能停止,但是大可不必因為別人的預言而畏畏縮縮不敢向前。
人生重要的是質量和過程,而絕非是虛無縹緲的長度,個人拙見,對未來不可預見之事存敬畏之心就好!
【1】《神相全編·身相三停》
【2】《呂氏春秋·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