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應該算是古代最令人惋惜的一位皇帝了,他雖然有振興明朝的決心,也立志做一位中興之主,可最后還是成為了亡國之君。自他繼位之后,雖然也做了一系列革除積弊、清除閹黨、整頓吏治的工作,但是始終收效甚微。而一系列的天災人禍,也讓崇禎的努力大打折扣。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京城后,崇禎最終還是吊死在了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臨終前身邊僅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陪伴,時年34歲。
崇禎皇帝的悲慘結局,當然也受到他性格因素的影響,崇禎性格優柔寡斷多疑猜忌,不懂得平衡大臣之間的勢力。一旦出現紕漏,首先想到的就是甩鍋給大臣,甚至連臨終前還不忘來一句「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給自己叫屈。不過,雖然崇禎確實有著種種缺點,明朝的滅亡他也確實要負有一定責任,但是明朝末期氣候異常,大規模的干旱和瘟疫相繼出現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天災的出現都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皇帝自縊,李自成占領京師,按照以往歷史上的經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應該算是初步奪取了天下。 然而,李自成在占據京城僅僅42天之后就被逼退出了京城,失去了爭奪天下最關鍵的條件。緊接著李自成一路被清軍追趕,于一年后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被當地的民團誤殺,王圖霸業終成一場空。
如果說崇禎是古代皇帝中最令人惋惜的一位,那李自成絕對算是最憋屈的一位了。堂堂一個農民軍領袖,最后的結局竟然是被山民誤殺,這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十分憋屈的事情了。那麼,原本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李自成,又是如何在短短時間內迅速敗亡的呢?從李自成處置崇禎遺體的做法就能看出,大順政權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崇禎皇帝在煤山吊死后,遺體于3月21日才被發現,中間隔了好幾天的時間,就這還是因為李自成下了「活要見人,死要見尸」的嚴令的結果。若非如此的話,崇禎皇帝還不知要在樹上掛到幾時才能被發現。當崇禎遺體被發現后,李自成并沒有妥善對待,而是將其和周皇后的遺體一道移至東華門示眾,任由百姓圍觀。
崇禎雖然不是好皇帝,可畢竟是帝王之尊,李自成此舉可謂十分不明智。尤其是對于前明朝的大臣們來說,眼睜睜看著曾經的皇帝被放在城門下示眾,難免會產生兔死狐悲之感。而且,對于穩固局面來說,此舉也毫無益處,不但安撫不了民心,反而會適得其反。畢竟,對于深受忠君思想熏陶的古人來說,改朝換代其實并非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
當然,這一切李自成可能壓根就沒考慮到,或者他根本就沒這個打算。從李自成在京城42天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恐怕絲毫沒有想到這麼做的后果是什麼,任由麾下士兵搶錢搶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全都不得安寧。而李自成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并沒能有效約束手下,不但使得大順軍迅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還引起了前朝大臣的反感。吳三桂之所以引清兵入關,恐怕與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為有很大關系。
如果按照史書上的經驗,李自成進入京城第一件事就是應該安撫百姓,然后嚴厲約束手下士兵,善待前朝大臣。尤其是在如何對待前朝皇帝這件事上,更是應該保持慎重的態度,哪怕其已經身死,也應該得到最起碼的尊重。 因為從歷史上以往的經驗來看,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快穩定局面,并且進一步得到前朝百姓的支持。
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他從小就飽受元朝暴政的欺辱,甚至他的父母、哥哥去世后連個安葬的地方都沒有。如果說對元朝的痛恨,恐怕沒有人比朱元璋更深了吧?可是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出于穩固天下統治的考慮,為了大局著想,還是第一時間就承認了元朝的正統性。而且,朱元璋在對待元朝遺民方面也采取了寬容態度,一視同仁,并沒有對元朝遺民趕盡殺絕。
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農民義軍出身,然而他們兩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一個建立了大明王朝,一個卻功敗垂成。究其原因,與他們兩人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聯。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毫無疑問,李自成和朱元璋都對前朝充滿了痛恨,但他們卻并不能被這種情緒所左右,必須采取正確的決策,拉攏安撫前朝人心。朱元璋做到了,所以最終取得了天下,李自成做不到,所以最后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