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的農民起義中,黃巢的名字是最響亮的。黃巢兵敗身死,唐朝軍隊俘虜了黃巢的十幾名姬妾。唐僖宗下令將這些女子帶到皇宮,他要親自審問。
面對公侯世家的女子,唐僖宗厲聲責問:
「你們為什麼反叛朝廷跟隨叛賊黃巢?」
原以為這些女子會痛哭流涕以示悔過,然而她們卻指責唐僖宗和朝廷沒有作為,如喪家之犬四處逃亡,拋棄黎民百姓。唐僖宗聽到后惱羞成怒,下令將黃巢的姬妾全部公開處以極刑。
這一做法,后人恥之。
黃巢何許人也,為什麼出身公侯世家的女子竟然會維護他呢?
黃巢,今山東菏澤曹縣人。黃巢的祖上是鹽商,鹽的利潤在歷朝歷代都是很高的,鹽商也無一例外都是富裕之家。黃巢的祖父是一位飽學之士,他對黃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出身富裕的黃巢很喜歡文武雙全,他前半生最大的夢想就是金榜題名為朝廷效力。為了這個夢想,黃巢苦讀十數載去參加科舉考試。
但是事情的發展和黃巢預想中的相差甚遠。 據史書記載,黃巢在小時候就能和飽讀詩書的祖父對對子,可見黃巢的文學天賦也不低。可是成年后的黃巢連著參加了好幾次的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這讓黃巢郁悶不已。
黃巢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失望地離開了長安,臨走前,他寫了一首《不第后賦菊》表達內心的憤怒。
因為黃巢知道,他考不中不是因為他才學不夠,而是因為朝廷的統治太過于黑暗。
詩云:「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的這句詩預示了唐朝未來的局勢,果然,在黃巢離開長安后不久,一個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爆發了。人們實在忍受不了唐朝統治者的貪婪,于是在王仙芝的帶領下反抗朝廷。王仙芝號稱天補均平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率領義軍以長垣為根據地攻打城池。
起義初期,王仙芝帶領的義軍還能夠堅持軍紀,再加上朝廷確實貪得無厭,因此義軍有著一呼百應的效果。許多活不下去的人紛紛加入王仙芝的義軍,也有一些有志之士用起義的方式響應王仙芝,一時間全國各地義軍四起。
見到此種情形后,黃巢的內心也開始涌動。
他雖然不是活不下去的貧民,可是他對于朝廷也沒有什麼好感,朝廷扼殺了他的夢想,他怎麼會擁護這個腐朽破爛的朝廷呢?幾經思索之后,黃巢決定揭竿而起,反對唐朝的統治。黃巢的家庭在本地本來就有一定的勢力,所以當他振臂一呼決定起義的時候,跟隨他的人是很多的。黃巢不僅一個人這麼干,他還帶著他的親戚們一起加入起義的事業中來。
等軍隊集結完畢之后,黃巢便率領義軍開始他的征戰之路。不過黃巢不是亂打亂撞,他的目標是去和王仙芝會合,只有義軍擰成一股繩,才有可能推翻朝廷的統治。
黃巢是讀過書的,他知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道理,朝廷再腐敗,它的力量也不小,如果義軍不能夠齊心協力,很有可能會被逐個擊破。帶著這樣的想法,黃巢歷經艱險,終于見到了傾慕依舊的王仙芝以及王仙芝所帶領的義軍。
科舉的事情沒有按照黃巢的預期發展,但是起義的事情確實和黃巢預想的幾乎一致。等到黃巢和王仙芝所率領的義軍合并之后,義軍的力量得到了前所有為的壯大。 因為有黃巢的幫助,義軍內部開始有計劃地和朝廷對抗,而不是毫無目的地亂沖亂撞。
經過黃巢等人的分析,他們認為如今的義軍還沒有和官軍正面對抗的能力,所以要避其鋒芒,然后用游擊戰的方式和官軍作戰。官軍來打義軍就撤,官軍撤退義軍就騷擾,等到官軍疲憊不堪的時候,義軍再包圍他們然后徹底殲滅。
這樣的戰術給官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義軍的戰績十分可觀,官軍接連的失敗也讓黃巢、王仙芝等人的名聲更大,義軍的士氣也有很大的增長。情況一天比一天壞,最后朝廷決定不再打了,打算用招安的方式解決農民起義的問題。
當王仙芝和黃巢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其實兩個人內心都是很開心的,黃巢的夢想就是博取功名,王仙芝也是。如果能借這個機會混個大官當,那當然再好不過了。
可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朝廷在招安的時候耍了一個手段。等朝廷招安的詔令公布之后,王仙芝心里樂開了花,可是黃巢卻氣白了臉。詔書中根本沒有提到黃巢的名字,只封了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衙。
這是朝廷的計策,是打算用這樣的方法讓義軍首領內部發生矛盾沖突,從而削弱義軍的力量。
朝廷的目的達到了,因為黃巢和王仙芝一開始的目的就不單純,所以當出現待遇不平等的時候,兩個人便有了分歧。王仙芝表面上不動聲色,實際上思想已經開始動搖。黃巢見到朝廷根本不重視自己,從前所積攢的怒火更加劇烈,他要求王仙芝拒絕朝廷的招安。
本以為王仙芝會同意他的要求,可沒想到的是,王仙芝的態度竟然一點也不堅決,王仙芝支支吾吾,全然一副扭捏之態。
黃巢見狀怒火中燒,他的言辭越來越激烈,就連原本不打算吵架的王仙芝也忍不下去了。兩個人開始爭吵,爭吵的過程中,黃巢一氣之下打傷了王仙芝,義軍其他首領急忙把兩人拉開,這一次的事件過后,黃巢和王仙芝之間有了隔閡。
因為黃巢的干涉,最終王仙芝沒有答應朝廷的招安。然而事情已經無可挽回了,義軍已經沒有一開始那樣強大了,首領的不和勢必會讓軍心渙散。不久后,王仙芝和黃巢分道揚鑣。後來在攻打申州黃梅的時候,王仙芝兵敗被殺。
王仙芝的殘部在黃尚的帶領下,北上和黃巢會合,在眾人的一致推舉下,黃巢成為義軍的最高首領,號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
總覽大權之后,黃巢躊躇滿志,他帶領的義軍和朝廷分庭抗禮,大有一統天下的氣勢。公元878年,黃巢率義軍攻打洛陽,他勢在必得。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義軍在這一次的戰斗中幾乎慘敗。官軍已經摸清了義軍的戰法,因此早早就有了準備。
慘敗后的黃巢覺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此向朝廷投降。為了安撫義軍,朝廷接受了黃巢的投降,并封他為右衛將軍。對于黃巢來說,他的夢想算是完成了。當他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卻發現朝廷也不是個好地方。
唐朝末期,皇權已經衰落到了極致,藩鎮割據,就連太監都手握大權出現在政壇上。朝廷內部的矛盾,其實比義軍內部的矛盾更為嚴重。
看清楚朝廷的真實面目之后,黃巢覺得留在這里等死,還不如率領義軍大干一場,他已經失敗過一次了,也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他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于是沒過多久,黃巢就再一次集合部隊發動起義。
這一次的黃巢沒有像之前那樣極端冒進,他率領軍隊南下,準備以南方為根據地建立自己的勢力。這一次黃巢率領的義軍堪稱是一路勢如破竹,對于朝廷的招安黃巢全部拒絕,他知道這是朝廷的緩兵之計,因此并不理睬。
黃巢的義軍一直打到了嶺南,南方絕大部分的地區都歸義軍所有。原本黃巢是打算在南方先休整一下軍隊的,沒想到忽然爆發了瘟疫,軍隊中有很多人都因病而死。後來因為糧食匱乏,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
迫不得已的黃巢只能離開嶺南地區,他從桂林順著湘江到達湖南,將湖南收入囊中。一切自此刻開始步入正軌,黃巢拿下湖南之后,不日后便渡江北上,這一次的黃巢打的官軍兵敗如山倒,一直打到了東都洛陽。
沒費多大力氣,曾讓黃巢失敗的洛陽成為了他的囊中物。
等到黃巢準備攻打長安的時候,唐僖宗派出了大宦官田令孜率領神策軍迎戰,然而神策軍都是些不中用的官宦子弟,一聽要打仗紛紛嚇得花錢請人替他們上戰場。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官軍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潼關失守,唐僖宗帶領文武百官難逃,不知所蹤。
黃巢率領軍隊進入長安稱帝,國號「大齊」,年號「金統」。黃巢這一次能夠成功,和軍紀嚴明有很大的關系。
以前的義軍和土匪沒有什麼兩樣,一旦破城則燒殺擄掠,一旦失敗就各奔東西,根本沒有凝聚力。經歷了失敗后的黃巢,為義軍制定了嚴明詳細的軍規,義軍從此成為一支戰斗力很強的軍隊,并且深受百姓愛戴。
黃巢命令軍隊不許殺讀書人,看到儒生就放過他們。攻克洛陽和長安的時候,百姓都是夾道歡迎,義軍一見到窮苦的百姓,就會給他們分發錢財。這樣的政權,怎麼會失敗呢?
遺憾的是,黃巢真的失敗了。
定都長安后,黃巢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很多都是有利于底層百姓的。但其中有一條,成為了黃巢失敗的重大原因。黃巢頒布一道詔令,罷免前朝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員,然后用義軍中的人擔任這些官職,其余所有官職不變,依然按照舊制。
黃巢忽略了很致命的一點,那就是義軍和前朝官員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農民之所以起義,就是因為沒法活下去,是因為朝廷的橫征暴斂,他們怎麼可能和前朝的官員和平共處呢。
因此在不久之后,黃巢所建立的大齊內部,爆發了很嚴重的矛盾。
「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
其次,在黃巢建立政權之后,并沒有在第一時間清除前朝的殘余勢力。黃巢開始安于享樂,認為唐僖宗不再有反抗的能力。
就歷史事實而言,黃巢低估了唐王朝數百年積累的氣運。唐僖宗逃到南方之后,開始整頓兵馬調兵遣將,就在黃巢以為天下已定的時候,唐僖宗帶領他的軍隊卷土重來。
一開始黃巢還能和唐僖宗的軍隊打的有來有回,隨后他便發現大齊的內部已經矛盾重重。大齊的軍隊開始節節敗退,甚至出現各種損失慘重的情況。
最讓黃巢感到絕望的是,自己派去鎮守同州的朱溫,竟然叛變了,這對大齊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無奈之下,黃巢只好選擇撤離長安另謀出路。
這一撤,黃巢的失敗便已經是注定的結局。黃巢先后率軍攻打陳州等地,可是久攻不下。隨后又遭到了叛徒朱溫和沙坨貴族李克用的合力攻打,大齊的軍隊損失慘重,已經沒有了回天之力。
收攏殘部之后,曾經幾十萬的大軍現在只剩下了一千人,黃巢百感交集,但他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奔逃。
當部隊到達泰山狼虎谷的時候,軍隊的人數銳減,眾人見大勢已去,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留在身邊的只不過是當初跟隨他的親戚還有他的親人,這些人給了黃巢一絲安慰。
然而造化弄人,黃巢的外甥林言為了自保,竟然拔劍殺掉了黃巢,割下他的頭顱準備向朝廷邀功請賞。
誰知道半路又遇到了沙坨博野軍,林言被殺,不久后,黃巢的唯一的兒子也被豪強所殺。
至此,黃巢起義徹底失敗。
黃巢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規章制度的限制,人的欲望會無限放大,是不能成就一番事業的。
克己慎獨,萬不可渾噩度日最終虛度人生。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舊唐書》
《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