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做圓明園。
然而某一天,兩個強盜卻闖入了圓明園之中,其中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則放火焚燒。
對于圓明園的美景,法國文學家雨果先生十分向往。對于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他也十分鄙夷。
而英法聯軍以為自己所獲取的偉大勝利,也不過是一時的得意之下,將小人的嘴臉展露得淋漓盡致。
提及火燒圓明園這一歷史事件,無數國人至今仍會感到義憤填膺。尤其是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國家蒙受巨大的恥辱。
當屬于中國的歷史文物被掠奪到某些國家,人們不禁懷疑,這究竟是他們對戰利品的炫耀,還是對自己國家歷史的自卑。
難道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歷史,所以不得不從其他國家找尋心靈上的慰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明朝永樂大帝所使用的御用寶劍「永樂劍」 ,便在火燒圓明園之中,被英法聯軍搶走,現如今更是成為了英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前人犯下的錯誤,人們難以挽回。不過這麼多年依舊沒有還回來,是不是因為英國歷史上的國王們,連一把像樣的寶劍也沒有,所以不得不尋求中國皇帝佩劍的幫助。
關于這一事件,還得從朱棣本人開始說起。
公元1399年,在朱允炆連續多次下令削藩以后,朱棣終于無法忍受自身勢力被一點點蠶食。
最終選擇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盡管面對朱允炆強悍的攻勢,朱棣在靖難之役前期屢戰屢敗。但到了靖難后期,朱棣卻成功殺到南京城下,順利奪取皇位。至此,明朝的傳承來到第三位皇帝手中。
有關于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糾葛、朱元璋的安排以及靖難之役的影響,我們暫且不談。就朱棣在成功奪得皇位,對整個國家發展做出的貢獻,的確值得人們肯定。
尤其是在軍事、文化和社會發展上面,朱棣都表現出千古一帝的大氣。在他的領導下,明朝發現的確強過建文(朱允炆)時期。
首先是軍事上,朱棣五征漠北,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完成勒石燕然成就的皇帝。
其次是文化上,鄭和下西洋,對外宣傳中原正統文化,使萬國來朝,而這也讓中國的影響力,自盛唐以后,再次達到頂峰。
最后則是社會發展上面,興修水利、重視經濟,百姓生活相較于元末明初時期,獲得極大程度的改善。
因此,無論朱棣曾經發動靖難之役的借口有多麼蹩腳,人們都不得不肯定他對中華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
只是這位千古帝王估計怎麼也想不到,440年以后,自己命令工匠們打造出來的寶劍,最終竟然會流落到世界的另一端,甚至被另一端的國家奉為國寶。
可笑的是,這個國家既不承認歷史,也不承認中國文化,誰也不知道其自信從何而來。
這柄寶劍名為「永樂劍」,民間傳言是朱棣專門打造出來送給西藏活佛的一把寶劍。
朱棣希望自己發動對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之時,能夠和彼時西藏地區的人民保持友好的關系。如果攻打外敵之際,自家后院起火,那就有些荒唐了。
而西藏活佛們收到寶劍以后,也一直薪火相傳,將這把寶劍當成了最重要的傳承物之一。
那麼這把寶劍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通過相關資料得知。「永樂劍」長度約為90公分、劍柄大約14公分,劍刃大約76公分。
因為朱棣當初打造這把寶劍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用它上陣殺敵,僅僅只作外交使用。所以與其說它是一把寶劍,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制作精美的工藝品,代表了明朝年間,中國工藝的巔峰。
事實上,「永樂劍」身上的精美工藝也的確證明了這一點。
首先是它全身采用鎏金工藝,刻畫大量佛教紋飾,其中一些紋飾到了現代社會之中,甚至已經變得極其稀有。
其次則是劍擋處的佛教神獸「瓊」,更是刻畫得惟妙惟肖。朱棣希望借助這把寶劍向西藏活佛們傳遞一個信息:自己對佛教的認可和尊重。
不僅如此,這把寶劍所用的材料,也同樣讓人拍案叫絕。神獸「瓊」眼睛上的寶石,劍擋周邊的黃金等等,讓人根本無法想象其工業制造的難度。
當歲月和昂貴的材料結合在一起,僅此一劍就算得上無價之寶。只可惜國朽民弱之際,如此寶物竟然被異邦無情地搶走。等到索要之際,對方卻完全不認可這些事情。
正如前文所言,既不承認搶奪的事實,又想著對外炫耀自己以往「輝煌」的歷史,這未免也太矛盾。
人們相信東西方環境不同,所以文化發展的認知不同。可屬于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怎麼也會不同?
別說我們國家無法理解,或許就連雨果先生都難以想象,為何已經過去百余年的時光,他們依舊能夠如此坦然。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取得對清朝的初步勝利以后,將圓明園內部的絕大多數珍貴文物洗劫一空。
隨后,法國軍隊提前撤退,英國軍隊則在英國指揮官八世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卜魯斯的指揮下,放火焚燒圓明園。兩天時間里面,英國士兵被安排前往圓明園中的各個建筑之中放火。
因為彼時的建筑材料多為易燃的松木,所以圓明園大火越燒越旺盛。
面對此情此景,英國隨軍牧師羅伯特·麥吉不僅沒有絲毫悔改,甚至還大言不慚的表示:「再也沒有一雙眼睛能夠見證另一個時代的藝術天賦和品位。」
對于他以及犯下相同罪行的英法聯軍而言,藝術只能用來更換更多的利益。
除去搶奪歷史文物,燒毀圓明園建筑之外,更令人心痛的一點就是英國士兵對清朝圖書檔案館的損壞。
大約一萬零五百卷圖書檔案,全在大火之中焚燒。其中關于中國古代歷史、科技、文化的孤本更不知道有多少。
如果文物只是中華文明的衍生物,那這些珍貴的圖書,就足以代表以往的中華文明。
他們不會不知道這對中國的重要性,并且這些圖書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可他們依舊這樣做。
如此殘忍且荒唐的事情就發生在百余年以前,讓人「記憶猶新」。
只可惜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之中,這兩個國家依舊沒有歸還相應文物,或者對自己曾經的行為表示道歉。在屬于他們的一畝三分地上,依舊作威作福。而「永樂劍」現如今也一直被放置在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之中。
對于國內民眾來說,自然無比希望能夠將前人的文物追回。只可惜就這一國家的態度來說,顯然任重而道遠。
將其他國家的文物當做自己國家的鎮館之寶,不少國人始終懷疑,將其他國家的文物當做自己國家的鎮館之寶,難道就沒有一點不好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現如今不少國人都情緒激烈地表示未來有機會一定要將「永樂劍」以及其他外國文物拿回來,甚至哪怕用出一些相對比較極端的方式也要完成這一點。
可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否妥當呢?一個國家逐漸強大以后,用武力去征服另一個國家,這樣的行為和曾經的西方列強,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始終堅持強大自身。現如今其他國家再對中國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想法之時,都不得不思考他們是否會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又是否能夠承受住這些代價。
武力只能鎮壓一個民族,但永遠不可能征服一個民族,這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都同樣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如繼續一往無前的發展。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祖國真正強大到一定程度,即便我們沒有提出,這些國家也會主動示好。
就像明朝年間一樣,鄭和七次下西洋,向其他國家展示明朝強悍的國力之后,即便沒有任何逼迫,那些國家也會主動請求成為明朝的附屬國。
歷史教給我們的,不應該只有復仇。知恥而后勇,也不止體現在武力上面。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是其他國家難以擁有且羨慕不來的優勢。在如此長的歷史跨度之中,國人有過無數輝煌的同時,也犯下過無數的錯誤。
因為這些錯誤,我們付出的一定的代價。但也正是這些代價,教會了我們未來應該選擇怎樣的發展道路。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那也得讓他們發自內心來賀才對。
這樣的想法聽起來單純,甚至有些幼稚,可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精氣神。
沒有屬于自己的歷史,只能搶奪其他國家去撐門面,這是可悲的。選擇虛假的強大并陶醉其中,也注定不會走得太遠。
反觀我們國家,永樂劍一日不回,我們便永遠不會放棄心中的堅定。未來發展孰優孰劣、孰強孰弱,相信人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