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朱安有文化,比許廣平漂亮。
她是艷壓北平高校的校花,人稱「馬皇后」。
她叫馬玨,她是魯迅日記中提及53次之多的女子。
同時期的校花有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演奏出一首琴瑟和鳴的建筑史話;楊絳跟錢鍾書的結合,開啟了文學的盛宴;陸小曼和徐志摩的結合,演繹了一場驚世駭俗的戀情。
唯有她嫁給了一個普通人,平淡終老,度過波瀾不驚的一生,給后人留下一個謎團。
1903年,一對叫馬裕藻和陳德馨的學霸夫妻雙雙考取了日本官費留學的資格,名噪一時。
丈夫馬裕藻進入早稻田大學,妻子陳德馨進入了目白女子大學。七年后,他們在雙雙完成學業之時,他們的女兒出生了。
這對于馬裕藻和陳德馨這對夫婦來說,猶如錦上添花,喜上加喜。
興奮之余,夫婦倆給女兒取名叫馬玨,寓意才學雙璧,完美無瑕。
作為留學日本的高材生,她們學成歸來三年后,雙雙被聘請到北大教學,馬裕藻更是成為北大國文系主任。
馬裕藻在北大的朋友圈里集結著章太炎、蔡元培、周作人、魯迅等革新派名人。 馬裕藻的弟弟馬衡、馬鑒、馬準、馬廉都是著名的學者,被稱為鄞縣「一門五馬」。
馬裕藻
在父母光環的影響下,馬玨無論從長相和學業都受到周圍人的關注。
從小,父母也格外重視馬玨的學業,也對他寄予厚望。讓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考入北大。
馬裕藻跟女兒說:「中國婦女地位最低,需要你們這一代出來為爭取女權做些事情。馬玨上政治系,出來當公使。」
馬玨還有一個妹妹,馬裕藻就讓她上法律,因為即便是失婚,還有本事為自己爭取權益。
從1918年到1927年,馬玨從小學到國中,都是在孔德學校完成的。
20歲那年,馬玨按照父親的期望,考入了北大政治系。
馬玨性格活潑,進入大學后如魚得水,一度成為校園里的風云人物。她和作家楊沫一起學昆曲,曾受紅豆館主、清華大學昆曲老師溥侗先生的邀請去合演了《游園》,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
當時學校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馬裕藻對北大最大的貢獻是生了個漂亮的女兒!」
可見馬玨在北大校園中的人氣有多旺,幾乎要壓過自己的父親。
據著名作家吳組緗曾回憶,民國時期,燕京和清華選舉‘校花’和‘皇后’的風氣盛行,北大卻沒有這樣的風氣。
北大的馬玨卻被推選為「北大校花」和「皇后」,可見她當時艷壓北平。
每逢上課的時候,一些男生就早早地來到班里,將座位搶占到馬玨旁邊。有些沒有坐在馬玨近旁的男生,不是不喜歡,而是自慚形穢,不敢靠近。
據說馬玨當時收到的情書能裝訂成冊。有些調皮的學生甚至在背后將馬裕藻戲稱為「老丈人」。
馬玨是真正的被眾星捧月,光芒萬丈。
但是讓馬玨被后世觀注的,并不是她是北大的校花,也不是她會喝昆曲。而是她年紀青青就受到魯迅的青睞。
當然這也源于他父親多年的積累,因為他的父親與魯迅是好友。
在馬玨15歲時,也就是上國中時,她第一次在自己家里見到魯迅,她寫了一篇《初次見魯迅先生》,其中她以孩子稚嫩的語氣講述了她眼中的魯迅先生,是一個又老又呆板,還愛抽煙卷,永遠穿著一雙破皮鞋的人。但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卻跟小孩說話一樣,沒有太多的彎彎繞,罵人也罵得很過癮。
魯迅看到這篇文章后,被馬玨的直言直語所打動,他還將馬玨的這篇文章收錄到了他的《魯迅著作及其他》的專刊中,自此兩個相見恨晚的人,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國中時的馬玨
魯迅每每出了新書,都會給馬玨贈上一本。期間,兩人還頻頻通信,當然魯迅先生向來與青年學生關系好,他也提拔了不少青年,如蕭紅、蕭軍等人。所以每一個青年給他寫的信,他都會回。
魯迅的人格魅力也影響著馬玨,對于馬玨來說,魯迅就像一個沒有代溝的長輩。她有什麼心事都會找他傾訴。
有一次,她不想學政治,想學農業。她將這個想法寫信告訴了魯迅,魯迅依然是支持。不過最后也因為大環境等種種因素,馬玨也沒有學農業。自1926年元月3日至1932年12月15日,馬玨與魯迅之間通信長達六七年之久。
有統計,馬玨給魯迅寫過28封信,魯迅回復了13封。而且這些書信也從來沒有回避過許廣平。
後來隨著馬玨的長大,她在北大的「校花」名氣也越來越大,一個漂亮女學生,和一個有學問的大先生走得近,難免會引起風言風語。
曾有人說魯迅暗戀過馬玨。自古文人都多情,也許魯迅和馬玨之間曾有過那麼一些微妙的關系,但也是發乎情而止乎禮。
但是《魯迅日記》中有53次提及馬玨,魯迅還專門為馬玨起了一個號,叫「仲」。因此魯迅與馬玨之間微妙的關系常被后人津津樂道。
直到1933年,馬玨結婚后,魯迅本來要寄書給馬玨,卻又猶豫了。他在給台靜農的信中寫道:「寄上《蕭伯納在上海》六本,其中有一本原本是給馬玨的,但是後來一想她已經結婚了,常給人家送書也不太好,你就自行處理吧。」
其實魯迅的顧忌并非暗戀,而是源于馬玨婚后的消聲匿跡。
馬玨的婚姻很低調,按套路出牌的話,像馬玨這樣的「名校花」就應該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辦一場驚艷的婚宴,留下一段風花雪月的故事供后人品鑒。
然而現實的劇本卻是如此反轉,馬玨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結了婚。他的名字叫楊觀保,畢業于北洋大學,是天津海關的一個普通職員。
那時的楊觀保在天津上班,但是每個周末放假他都會雷打不動地來北平看望馬玨,他話不多,卻默默地守護著馬玨。
馬玨與楊觀保的結婚照
相比身邊的那些滿嘴甜言蜜語的公子哥,楊觀保給予馬玨的不是玩弄,更多的是安全感。
在別人看來,楊觀保即不優秀,也沒有顯赫的家室,堂堂校花的馬玨,怎麼能下嫁給他?
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甚至在白色恐怖彌漫的環境下,魯迅到處躲避抓捕。馬玨在危急時刻將魯迅寫給她的珍貴書信都燒掉了。直到時過境遷后,馬玨因燒毀魯迅寫給她的書信,而懊悔不已。
可見那樣一份平常且安定的感情,對于馬玨來說何償不是福分。
馬玨自結婚后就銷聲匿跡了,受白色恐怖的影響,她跟魯迅的通信也斷了。
她跟著丈夫到上海兒童圖書館工作,工作環境簡單沒有壓力。她與丈夫共同撫育了三個孩子。生活過得平平淡淡,但是現世安穩。她也享受著這份隨遇而安。
退休后,馬玨和丈夫楊觀保移居到山東棗莊,活到84歲。
對于馬玨的高調開場和急流隱退,讓後來的史學家也充滿好奇。
一位馬玨的學生的后代就此問題,專門拜訪過晚年住在棗莊的楊觀保,當他見到楊觀保本人時他明白了一切。原來楊觀保會很多種語言,晚年的他依然沒有停止學習,他的屋子里有很多書,而且還是英文版本的。
有人說,了解一個男人就看他讀什麼書。
與同時代的校花們相比,看似馬玨嫁給了一個普通人,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但是她卻收獲了一份世人最向往的幸福生活,父母健康,夫妻和睦,兒女成群,繞梁膝下。
這足以說明,馬玨在對待愛情方面是很理性的,她沒有選擇豪門,也沒有選擇名流,而是嫁給了一個普通職員,收獲了一份專一的愛情,過著平淡的生活。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哪有那麼多的轟轟烈烈,到最后都是歸于平淡。
所以,歲月靜好只是片刻,轟轟烈烈也是偶爾,平平淡淡才是日常。
如果世界偶爾薄涼,內心也要繁華似錦。唯愿此生,歲月無恙,只言溫暖,不語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