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布衣天子有許多,但是真正能稱得上是布衣出身的可能就只有一個朱元璋了。朱元璋沒當上皇帝之前,討過飯當過和尚,是真正的一窮二白。等到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有感于自己年幼時期的苦難生活,就將自己的眾多兒子都分封到天下各地做藩王。而且,為了能夠讓子孫后代都永享富貴,有明一朝的藩王都是世襲罔替的。
除了操心子孫后代的生計問題之外,朱元璋對于皇權傳承的問題也十分重視。可惜的是,他欽定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四皇子燕王朱棣雖然能力出眾,但是朱元璋礙于自己當初定下的嫡長子繼承制的規矩,不得不將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為了給年幼的朱允炆掃平登基的障礙,朱元璋不但親自給皇太孫打造了一個堪稱豪華的班底,還將那些對皇位有威脅的開國功臣一一除掉。
在朱元璋鏟除功勛大臣的過程中,錦衣衛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整個明朝的大臣們來說,錦衣衛都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神秘機構。這是一個專門為皇帝收集情報的機構,擁有著巨大的權力,可以在沒有任何證據的前提下逮捕大臣。 而且,錦衣衛在朝廷中既不屬于兵部也不屬于吏部管轄,直接向皇帝一人負責。其首領錦衣衛指揮使,一般也都是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
朱元璋利用錦衣衛除掉了一大批功勛大臣,替皇太孫朱允炆掃平了登基的障礙,明初四大案中的「 胡藍之獄」 、「 郭恒案」 、「空印案」 背后都活躍著而錦衣衛的身影。雖然錦衣衛用起來很順手,但是朱元璋也明白錦衣衛的權力實在太大了,很容易產生依勢作寵、作威作福之態。于是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令毀掉錦衣衛刑具,將所有在辦案件轉交刑部審理,同時又下旨將錦衣衛管轄的內外獄轉給三法司,錦衣衛至此被徹底廢除。
朱元璋不愧是開國帝王,他的眼界確實看得很長遠,知道錦衣衛對朝廷的危害。可是明朝後來的皇帝卻沒有朱元璋這種眼界,在錦衣衛被廢除十幾年后,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又下旨恢復了錦衣衛。朱棣對錦衣衛用的越來越順手,後來在永樂十八年又創立了「東緝事廠」,成化十三年明憲宗又創立了「西緝事廠」,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東西二廠。
明朝末期宦官專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實際控制了東西二廠和錦衣衛,而皇帝在廠衛中已經徹底失去了影響力。到了明朝末期,錦衣衛雖然淪為了東廠附庸,錦衣衛指揮使也要看東廠提督的臉色,但是錦衣衛仍然有十幾萬人之眾。可惜的是,在明朝滅亡的時候,錦衣衛卻并沒有發揮自身的作用,而是在時任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的帶領下投降了李自成。後來清軍入關之后,駱養性又投靠了多爾袞,并且還被封為天津總督,他手下的錦衣衛也轉而效忠清朝,改個名字后,繼續作威作福!
清軍入關之后出于統治天下的需要,仍然沿用明朝的制度設立錦衣衛。後來清朝可能也意識到錦衣衛這個名字太過于招搖,于是在順治二年將錦衣衛的名字改為鑾儀衛。順治年間的錦衣衛不但將名稱改成了鑾儀衛,其主要職能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成專門負責皇帝出行儀仗機構。不過,雖然錦衣衛暫時改了名字,但是卻并沒有從清朝歷史中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方式重現。
清朝的雍正皇帝胤禛在還未登基之前,處處都表現的與世無爭,表面上也從不參與其他皇子的奪嫡之爭。雖然胤禛表面上很平靜,但是暗地里已經做好了爭儲奪嫡的打算,并且還挑選武功高手組建了粘桿處。這個粘桿處的正式名稱是尚虞備用處,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血滴子,其作用和錦衣衛幾乎是一模一樣。
所以說,錦衣衛到了清朝之后實際上并沒有消失,只不過是改了個名字繼續作威作福。在雍正年間的很多事件中都能夠看到粘桿處的身影,他們在其中充當的角色和洪武年間的錦衣衛一模一。直到清朝的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意識到粘桿處的危害,才開始逐漸廢除粘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