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整個封建時期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尤其是李世民的出現,他在位時期甚至出現了萬邦來朝的盛況,唐朝的文化藝術對于周邊國家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李世民也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曾發動玄武門之變,當時的開國皇帝李淵卻沒有任何應對方法,為什麼他沒能掌控局勢呢?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后,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留在后方,將次子帶在身邊,跟隨他一起南征北戰,在征戰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了很多功勞,身邊也有了很多追隨之人,他的功績,李淵看在眼里,對二兒子也十分欣賞。
甚至還曾在他面前提及過想要讓他來做太子,李世民手中的權勢越來越大,他手下人也希望他將來爭奪大統,隨著他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官職也越來越高,甚至已經沒有官職能再給他加封,權力只在皇帝和太子之下,在朝中也有著眾多的支持者。
李建成在后方,雖然有了太子之名,但手中的權力相比李世民來說要小很多。這也讓李建成難以接受。所以這對親兄弟之間的矛盾也急劇加深,甚至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李建成多次逼迫李世民,不惜下毒暗殺。
而李世民也想要發展自己的勢力,與其抗衡,他們的矛盾已經擺到了明面上。但即使如此,李淵依然置若罔聞,妄想著自己的幾個兒子可以和平共處。
公元626年7月份,李世民告訴自己的父親稱太子與他后宮中的嬪妃有了茍且,后來又告訴父親稱太子準備要殺害自己。李淵自然非常生氣,于是就下令讓太子和李元吉一起入宮解釋。
李建成身邊雖然有人意識到其中可能有詐,想要勸阻太子,但太子卻認為自己已經占據優勢,李世民不足為據,依然輕裝簡行進入了皇宮。在經過玄武門的時候,李建成等人交出了自己身上的兵器,進入大殿,察覺可能有詐,此時還想要返回東宮。
看到李世民的身影后,李元吉更是率先出手彎弓射箭,但是一連三箭都沒有射中對方。
李世民抓住時機,一箭射殺了太子。他之前準備好的將士也帶了70多人趕到宮中,李元吉趁亂原本想要去找李淵求救。
但是卻被尉遲恭追上,一箭將其射死。在殺害了兩位兄弟之后,李淵被逼成為太上皇,將皇位交給了李世民。
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本人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他出自關隴貴族,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官職一路升遷。起兵之后在征戰過程中也立下了很多戰功,本人極有能力。但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卻無法控制局勢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次政變太過突然,在所有人都還沒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而且快速結束。據說在政變發生的時候李淵還在后宮中陪伴著兩位嬪妃在湖上泛舟,雖然聽到了宮中傳來的喧嘩聲,絲毫沒有意識到可能是發生了政變。
反而認為是有其他事情,直到尉遲恭拿著滴血的兵器走到了他的身邊,提及太子謀反,秦王將其誅殺。他才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發太過突然他沒有反應的時間,而在那時,李世民手下的將士幾乎已經掌控了皇宮。
李淵如果不同意的話,下一個失去性命的可能就是他,所以他也不敢冒險。李淵做了皇帝之后,手中握有極大的權力,身邊也有一些親信,如果此時他不接受李世民的解釋,否認太子謀逆,想要保住自己的皇位,掌控當下的局勢。
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必然會經過一番苦戰。塵埃落定之后,無論是他控制了局勢,依然坐穩了皇帝之位,還是他自己失敗,李世民成了皇帝,這兩個結果對于他來說其實差別并不是很大。
他年長的兒子只有三位,其中兩人已經被殺,李世民既有能力在朝中又有威望,真要與其對抗的話也非常艱難,李淵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沒有鋌而走險與李世民硬碰硬。
而是選擇交出皇位,自己做太上皇,他控制不住局勢,也是因為自己無心再去爭奪。
結語
玄武門之變和李淵前期的不作為有著巨大的關系,確定了繼承人又不給他更多的權力,放任另一個兒子勢力越來越大,手下的親信越來越多,不管他自己本意如何,在身邊人的推動之下。
兩個兒子之間的爭斗早晚有一天都會出現,再加上玄武門之變事發突然,李淵毫無準備,既無心也無力再去掌控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