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見人間許白頭。」這是清朝女詩人趙艷雪的名句,是說自古以來,美人與名將一樣,都命運多舛,會因為各種各樣的意外早逝。
戰國時代的秦國名將王翦卻是個例外,做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不僅功高震主,還自恃功高,多次請求重賞,惹得秦始皇不快。可正是因為這樣糟糕的性格,王翦反而能在那個兔死狗烹的戰國時代壽終正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戰國時代,戰國不休,將星璀璨,而其中最富盛名的莫過于武安君白起、信平君廉頗、武安君李牧和武城侯王翦,四人并稱戰國四大名將,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是這四人之中,白起被賜死,李牧被斬首,廉頗不被重用郁郁而終,只有王翦功成身退,得以頤養天年,他們身上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首先是秦將白起。他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將領,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富民強,但地處西方蠻荒之地,想要圖謀中原,必須擊敗韓趙魏等國。秦昭襄王十三年的攻韓之戰中,是白起在歷史上第一次嶄露頭角,憑借著此戰中的軍功,他升為左庶長。
次年,韓國自知不敵,與魏國聯合拒秦。身為左庶長的白起采用避實就虛的策略,攻打軍力薄弱的魏國,最后以少勝多,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舉世震驚。后來白起破魏,連下六十一城,魏國幾乎亡國;伐楚,兵至竟陵,楚國先王陵墓被焚;攻韓,先斬首五萬,再奪上黨,韓國苦不堪言;及至與趙長平之戰,一舉坑殺趙國四十萬士兵,趙國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國抗衡。
可戰功無雙的白起卻因為威望太高,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忌憚,被賜死于杜郵亭。
趙將李牧的下場與白起大同小異。當時趙國北部匈奴猖獗,時常滋擾,諸將皆不能敵,只有李牧采取堅守不出的策略,讓敵人無從下手。后來趁匈奴放松警惕之際,李牧布下奇兵,一舉擊敗匈奴,使其十余年不敢犯境。
而趙國西部的秦國野心勃勃,有吞并中原之心,趙國勢弱,難以匹敵。
多虧李牧力挽狂瀾,多次智破秦軍,當時「李牧死,趙國亡」之語在趙國口口流傳。后來,趙王遷聽信了秦國的反間計將其誅殺,趙國也隨之滅亡。廉頗也是趙國的大將,他年輕時屢次攻打齊、魏、秦等國,皆大獲全勝。但到了晚年,廉頗開始受到趙王的冷待。雖然沒有像李牧一樣被殺,但他在朝中屢遭排擠,只能先后投奔魏國和楚國。可惜在魏楚兩國,廉頗也不得重用,最后郁郁而終。
與其他三位名將相比,王翦要幸運得多。他不僅得以安享晚年,他的兒子王賁還繼承了他的軍事才華,一門兩虎將,羨煞旁人。而王翦之所以能躲過名將命中注定的殺身之禍,全靠他的貪財。
公元前226年,是秦始皇即位為秦王政的第二十一年。此時,阻礙秦國統一大業的最大勁敵是楚國,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滅楚之策。老將王翦認為打敗楚國需要六十萬大軍,而年輕的將領李信卻夸下海口,二十萬大軍足以滅楚。
結果可想而知,李信慘敗,秦王只能請求王翦出山。 王翦首先要求六十萬大軍一個都不能少,然后將以往看中的大批土地房屋一股腦報出來,請求秦王賞賜。《史記》中記載「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多到秦始皇都有些舍不得。但此刻有求于王翦,只能應允。
等到王翦率領大軍到達函谷關,又派人五次請求加賜良田,連王翦手下的將領都看不下去,勸他稍加收斂,以免貪欲過盛使得秦王不悅,引發殺身之禍。誰知王翦卻說:「秦王生性多疑,我請求的賞賜越多,秦王就越信任我。」
后來王翦率領的秦軍俘虜楚王,平定楚國,得勝凱旋后,秦王果然沒有計較王翦的貪婪,反而是重重賞賜了他。王翦告老還鄉之后,秦始皇便提拔王翦的兒子王賁,不僅給予他兵權,許多重要場合還讓他隨侍左右,可見王翦的晚年生活是十分幸福的。
李牧、白起為國盡忠,不求回報卻慘遭屠殺,王翦打仗以私利為先,為何反而能得以善終?這都是功高震主惹的禍。一但臣子因為功勞太高,讓君主賞無可賞,就會對君主的地位產生威脅。
當初白起為秦國征戰四方,幾乎滅亡三晉,被稱為戰神。但他的功勞太大,引起了應侯范雎的嫉妒。范雎害怕白起功勞太大。威脅他的地位,于是向秦昭襄王進讒言。而昭襄王也覺得白起在軍中威望太高,難以掌控,將他誅殺。
至于李牧則更是典型。為人君者,希望手下的臣子能建立不世之功,也希望他們具有無上之德。可惜李牧既有不世之功,又有無上之德,在危亡關頭拯救趙國,而又不像白起那樣有誅殺俘虜的惡行。所以在趙國,李牧的威望甚至高于趙王遷,讓趙王遷產生了危機感。秦國又買通趙王身邊的寵臣,污蔑李牧造反,李牧因此喪命。
王翦正吸取了白起、李牧的教訓,所以才親自向秦王請求賞賜。這樣既可以暴露出貪財的缺點,降低自己威望;也可以避免秦王陷入賞無可賞的尷尬境地,維護了秦王的顏面。
并且,正如王翦所說,求賞越多,越能打消秦王的懷疑。因為在戰國時代,沒有后來的所謂家國情懷,就像廉頗雖是趙國名將,卻也曾出仕魏國和楚國。當時的將領們在各國之間穿梭,與今天的職場人跳槽無異,最關注的是各國君主給予的福利待遇。這也是反間計屢試不爽的原因,君主和臣子的之間的信任度太過薄弱,一旦有心人挑撥幾句,便會立刻陷入信任危機。
秦始皇將六十萬大軍交給王翦,幾乎是壓上了秦國的全部。如果王翦被人收買倒戈,秦國必將一蹶不振。王翦在秦國的基業越多,被收買的可能性越小,就越能得到秦王的信任,所以王翦才會不斷求賞,而秦王每次只能咬牙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