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姐妹與韋均一
很多人只知道民國宋家三千金在民國生活的歷史典故,卻不知合肥四千金的故事其實在當時也很精彩。
只有梳理過合肥四姐妹與繼母韋均一的恩怨情仇,才能真的知道當年民國世家的人生。
四姐妹的誕生要歸功于一個張家的功臣,也就是張家眾多孩子的親生母親,陸英。
現代資料對這位母親陸英的描述很少,但她家族的背景卻不小。
據傳,陸家在揚州城也是有名的商賈大家,家里的良田瓦舍相比張家只多不少。
陸英
那時的古人都鐘愛有學問的人家,張家往上幾代都是如此,即便到了之后商政不分家的年代,于是算書香門第。
四姐妹的祖父張樹聲的一房妻妾就是陸家的女兒,兩家也算是有人員往來的。
所以在後來,張樹聲的兒子張武齡(又名:張冀牗)到年紀要結婚,他父親才給他找了陸家的女兒來。
因為張陸兩家認識,交情還好,所以這樣的事情,就成了親上加親的喜事。
陸家給陸英的嫁妝也多,家里有的幾乎都陪嫁了去一部分,當時來往行人看到嫁妝無一不是駐足觀看,驚掉下巴。
張武齡
張武齡對陸英也很是寬容尊重,張家大小事務張武齡從不過多干涉,都只讓陸英一人來管。
他就每天在外忙活張家的生計和發展,日子過得溫馨且痛快,而穩定下來的陸英,要想在張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也是有條件的。
那就是為張家傳宗接代,陸英不光要為張家多生孩子,更要能生出兒子來。
于是在兩人結婚第二年,也就是1907年,還是17歲少年的張武齡就和21歲的陸英有了第一個孩子。
兩人的第一個孩子,陸英是很激動的,作為張家新婦,她渴望著為這個家一舉得子。
張家四姐妹
陸英在揚州也是大戶人家的姑娘,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但她也是傳統的女性,會期待著男丁出生。
但結果卻有些讓陸英失望,他倆的第一胎是個女孩,而且不光第一胎,之后的兩胎也都是女孩。
這三個孩子就是合肥三姐妹里的老大張元和,老二張允和,老三張兆和。
連生三個都是女孩,雖然張武齡沒因為這件事說什麼,但陸英的心里卻總不是滋味。
甚至身邊的人看她的眼光,都讓她覺得有些不自在,而在這樣敏感的情況下,陸英第四胎真的得償所愿生了個男孩。
張家四姐妹和張武齡
這個男孩的出生,也讓有些敏感多疑的陸英不在難受,但好景不長,在懷第五個孩子的時候,男孩生病沒了。
這讓本來想再接再厲的陸英情緒起伏都變大了很多,而第五個孩子的出現更是加重了陸英的恐慌,因為第五個孩子還是個女孩。
這個孩子,也是張家之后唯一的女孩,合肥四姐妹里的老四張充和,雖然生了四個女孩,但陸英一直都沒有放棄,剛出月子又再懷孕。
而第五個女孩張充和,則是被她給了當時無兒無女的二房奶奶,過繼過去給她做孫女。
張家所有孩子合照(包括張寧和)
也可能是時來運轉,陸英女孩生得多了,之后的幾年直到她死前,出生的竟都是男孩。
直到1921年,陸英因為拔牙得了血中毒而死時,她為這個家養育了十四個孩子,后因為生病,只活下來了四女五男,九個孩子。
這四個姑娘會叫他們合肥四姐妹,是因為張家的老家在安徽合肥,原來統稱「合肥張氏」一家。
後來張家各房壯大,張武齡這一支的張家人因為生意,便帶著家人跑到了上海定居發展。
後來又因為張武齡的工作,全家又從上海搬到了蘇州的九如巷居住,這棟房子也是當時陸英考慮孩子們玩耍而選的。
樂益女中大門
而四姐妹里,除了最小的老四被留在了上海以外,其他三個姐妹都是和父母一起搬到了蘇州的九如巷。
而且三姐妹由于出生的年齡相仿,所以姐妹之間的關系極好,這也是後來三人會與后母發生沖突的根本原因。
陸英咽氣那天,幾個孩子哭得很慘,看著張武齡彼時的深情不舍,她也說不出讓他今后不娶的話來。
張家偌大的家業,不可能沒有女主人在背后加持,而且那時的張武齡在外還有發展很好的事業,還開辦了樂益女中。
于是人生最后,陸英不光說不出安慰孩子們的話,還是帶著對世間的遺憾閉上了眼睛。
韋均一和張武齡
而當時才34歲的張武齡也真的如陸英所想,在1923年8月把比自己小11歲的韋均一娶進了家門。
張武齡卻全然不管孩子們的想法,只固執地讓孩子們管韋均一叫母親,無一例外。
還把家里的保姆傭人全叫出來,并宣布韋均一是未來張家新的女主人,要求所有人必須聽從韋均一的吩咐。
但當時張家最大的孩子張元和也才比韋均一小了七歲,她怎麼可能會接受這樣的女人進家門。
姐妹三個不管別人如何,完全不把韋均一當回事,私下里對韋均一也從來沒什麼好臉色。
張武齡
只有在張武齡在家時,才會裝裝樣子表現得像是一家人一樣,韋均一也是委屈,但卻只能自我忍受。
據後來韋均一弟弟表示,其實這場婚姻的背后,是韋家叔伯對于金錢利益的有意促成,韋均一根本沒能力拒絕。
張武齡會答應這門婚事,一是因為張家當下確實需要一個女主人打理繁重的家業。
二可能是因為,韋均一和當年的陸英有些像的緣故。
陸英生前除了料理家務和繁衍子嗣外,最喜歡的就是戲曲,當時在上海,只要是有名氣的大演出,只要她沒事都會去聽。
而且上海當時還有很多戲曲家在此地居住或演出,陸英也是場場都沒有拉下。
張家四姐妹
後來到蘇州,家里三間書房,就有一間是給陸英放置一些戲曲單子和譜子的珍藏。
同樣的韋均一也是喜歡戲曲的,她自己本身也很擅長昆曲表演,而且國畫也是了得,很有大家閨秀的樣子。
韋均一還是上海愛國女校畢業的優秀學生,和之前喜歡書籍閱讀的陸英性子也是如出一轍。
種種相似很難不讓人想到,張武齡會答應韋家娶韋均一,是因為她與陸英之間的相似之處。
韋均一在家里的地位也因為三姐妹的關系,逐漸變得尷尬,這些在後來,張武齡也是看在眼里的,他知道是這個家里陸英的痕跡過重了。
張家四姐妹
于是為了照顧韋均一,他開始了對嬌妻毫無保留的偏愛,就和之前對陸英的放手一樣,他不會干預韋均一在家里的所有決定。
同時還把當時的樂益女中校長的位置給了韋均一來擔任,讓她能不被束縛在家里,在外也有自己的事業。
可要知道,樂益女中的「樂益」兩字據說還是陸英的諧音由來呢,張武齡把樂益女中交給韋均一就是在一點點抹掉陸英的痕跡。
而且張武齡也不反對韋均一繼續求學的路,同時還愛屋及烏地幫韋均一照顧她年幼的弟弟。
張武齡為了韋均一可謂是想盡心思討好幫助,只為了韋均一在這個家能待得舒心一些。
張元和
韋均一也就這樣,一點點地接手了張家和樂益女中的全部事物,張武齡的做法也讓她心里好受了很多。
但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傷害到了孩子們,張家三姐妹對韋均一的態度就變得更加不好,但張武齡就像是沒看到一樣,冷處理三人的態度。
韋均一在張家因為張武齡的態度開始過得不錯,但她和當年的陸英卻要面對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子嗣。
因為陸英生了很多,其實韋均一可以不用為了張家繁衍而生孩子,但韋均一卻想有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孩子。
張兆和
這個家里,大一些的孩子,如張家三姐妹,根本就不把她看作是母親,小一些的雖然叫她媽媽,但她根本沒有想要疼愛的感覺。
只要一想到這些孩子是陸英生的,她就覺得心里不舒服,所以在她逐漸適應了張家主母的位置后,她也開始準備要自己的孩子了。
可之后幾年,韋均一卻接連流掉了兩個孩子,她變得憂心忡忡,總覺得這個家里有人要害她,她認為自己失去的兩個孩子也是被人害死的。
家里人都覺得她是神經敏感,她是張家的當家主母,怎麼可能會有人要害她,但韋均一卻固執己見。
張允和
在第三次懷孕后,更是不顧張武齡的不滿,直接回到娘家去養胎,結果這胎就保住了,并且還生了個兒子,張武齡給他取名張寧和。
韋均一回來后性格就變了很多,每天都顯得脾氣很暴躁易怒,時不時就會訓斥下人,使喚家里其他人。
但三姐妹卻完全不理她,只當她是這個家多余的存在,父親用冷處理的態度對她們,她們也就用冷處理的態度對韋均一。
而這個家韋均一從始至終都不喜歡的就是三姐妹,等後來老四張充和回來,就變成了不滿意她們四個了。
1930年在老家的二奶奶因為年紀大去世了,張充和也沒人照顧了,于是便被接回了張家。
韋均一剛開始對回到張家的張充和的態度還算可以,畢竟她覺得張充和對這個家的感情可能也沒有多深厚。
據之后張充和回憶,韋均一對她的態度會是在家里對其他人少有的平靜,有時候看著她寫字,一看就是大半個時辰。
可能她看張充和就像是看到之前的自己一般,但張充和在這個家始終是和她不一樣的。
四姐妹年齡相近,又都是一個母親生的,自然不光長相,性格也是相似得很。
四姐妹都是15到17歲的花樣年紀,而且還一同在樂益女中上學,每天上下學自然就混出了感情。
韋均一這些都看在眼里,雖然討厭她們的態度,但在私下和張充和的關系卻還算可以。
張充和也知道幾人之間的矛盾,她也從不主動提出要緩和兩邊的矛盾,一邊是親媽生下的親姐妹,一邊是對自己還不錯的后母。
兩相抉擇下來,張充和根本沒辦法緩和這段關系,于是她也只能和張武齡一樣冷處理,讓兩方自己緩和。
但到了後來,兩方之間的矛盾非但沒有緩和,還變得愈演愈烈、人盡皆知。
張元和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家里大姐張元和,與學校的教員凌海霞關系很好,但韋均一卻跑出來攪和兩人關系。
張元和根本不會聽韋均一的話,在私下里還是和凌海霞接觸,于是韋均一便等凌海霞教務合同到期后,直接不續約她,把她趕走了。
這讓張元和實在無法理解韋均一,韋均一每天在學校管東管西,逐漸讓張元和感覺失去了自由,最后無奈的她選擇離家去上海發展。
四姐妹也都害怕了韋均一的舉動,也都紛紛離開了樂益女校,去了其它學校繼續求學。
就是希望韋均一能離她們的生活和社交遠一點,并且不再參與她們的私事。
張允和
而這件事原本應該告一段落,不再有后續,可偏偏在張元和去上海學習,并且安定后,韋均一又提出了要求。
她以家庭開銷太大為借口,要求張元和退學回家,并且還書信一封讓張元和馬上動身準備。
韋均一這把火直接點燃了當時還在樂益女中讀書的老二張允和,她氣憤地跑去找張武齡,希望父親能出面說些什麼。
張武齡為了讓韋均一舒心,對子女太薄情,他不但完全遵從韋均一的決定,還訓斥了張允和一番,說她不守規矩,讓她不要管閑事。
張允和性子本來就比其他姐妹潑辣一些,根本不可能做到像張武齡說的那樣什麼都不管。
1946年張家子女全家福
大姐就是她的例子,如果張元和的學業她說管就管,那以后為了其他孩子,她的學業也會被耽誤。
于是沒過多久,由張允和組織的抗議游行就在樂益女中爆發了,好多媒體還爭相報道此事。
張允和把家族的矛盾晾在了媒體的面前,直接指出了韋均一在教育方面的問題。
張允和表示,如果校長都不支持自己的女兒完成學業,那其他學生又何必來樂益學校上課求學呢?
這件事當時可謂是轟動城市的輿論八卦,是每天都會有很多人熱議的話題。
而韋均一也是經不住輿論的壓力和羞恥,之后更是絕口不提張元和在外求學的一切事情。
張允和為了姐姐的學業而奮起,努力與韋均一做爭辯的事情確實很讓人覺得激勵,但這里面真的就沒有韋均一想當母親的心嗎?
韋均一雖然只比張元和大七歲,但她所看到了社會是成年人的社會,她雖然對四姐妹態度很不好,但說到底,她們都是張家兒女。
韋均一也是為張家生兒育女的人,即便是與她們關系不和,可能在心里也是把她們當成一家人了。
韋均一和張武齡
只不過韋均一可能就真的不善于表達,以至于到後來,她自己生下的男孩張寧和也和這個母親的感情不太親厚。
張元和在上海的學校里和相遇的凌海霞關系越來越好,結婚后凌海霞私自抱走了她的孩子不還,直到幾十年后,母女才相聚一面。
張允和嫁給了一個眼里有光心里有她的男人,雖然戰爭中顛沛流離,命運多舛,但兩人還是相濡以沫的走完了之后的漫漫人生路。
張兆和在之后便去了中國公學讀書,那里的生活,每天都會被書呆子老師的情書包圍,她之后的人生也是因為這些情書而深陷其中。
只張充和與繼母韋均一相處的時間比較久,但在戰爭爆發后,還是失去了聯系。
等1946年戰爭結束,樂益復課,韋均一才又回到了蘇州,幾個孩子也相繼回到了這個曾經的家來看看。
一起閑聊往事,也只覺得當時生活的美好,至于矛盾,可能也隨著幾人的成長消散在了時間里。
「人生不易,相處太難。」張家的故事細細品味,其實里面誰都有錯,但誰也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