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春節開始,不斷有專家出來表態,郭德綱即將過氣。有人說2月份就會下去了,后來又改口說4月份,接著又說是勞動節,沒幾天又表態說兒童節就差不多了。
北大的一位教授咬牙切齒地說:「郭德綱就是一個泡沫,沒幾天就完了。」聽說他算出來的日子是當年的8月份。
2010年,德云社出了一點兒小小的狀況,讓同行們樂得都不行了。北京的同行借錢買韭菜包餃子,天津同行包苣荬菜餃子。
德云社的十幾年,就像坐過山車一樣。高能高到頂峰,低能低到谷底,但好就好在,它一直在運動著,沒有停下來。2005年,很多人開始知道郭德綱,也有很多人開始罵郭德綱,官司、誹謗、污蔑,謠言滿天飛,打開報紙都是罵郭德綱的。
好多觀眾喜歡郭德綱,當然,也有不少爭議,有人說郭德綱的相聲太低俗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社會的不同層次都有人說別人低俗。
只有國中學歷的郭德綱,他在社交平台發文,給兒子寫信甚至在網上罵人時,都采用文白相間的寫作方式。
這種文筆學是學不來的,這一定是長期浸淫在傳統典籍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風格。
由此可見,郭德綱是典型的學歷低,學問高的人。一個暢游在浩瀚的書海人,讓他放下詩書,一起喝酒吹牛,也不是不行。要麼對方就是貼心的知己,要麼對方就是文化領域的翹楚。
郭德綱成名之后,有一次和于謙外出商演,一共賺了65萬,郭德綱只給予他賺10萬。剩下的50多萬,郭德綱自己和公司分了。
記者問于謙:「德云社你一毛股份沒有,你什麼時候辭職?」
老板說讓郭德綱一起合作,弄上市,不出意外可以突破五十億。
但是郭德綱卻說:「我對錢不感興趣,你要是給我20個億的話,你讓我怎麼花?你讓我去哪里花?」
藝人分兩種,一種賣藝,一種賣人。賣人的要有資本,賣藝的要有能力。郭德綱就屬于后者,所以藝人一要知廉恥,二要講真話。
個別包袱可能未必高雅,但它是一種品位。關鍵是聽相聲的人是什麼品位,毛病并沒有出在作品本身上。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低頭做事,睜眼看人。齒以剛亡,舌以柔存。大貴由命,小貴由勤。
對此,您怎麼看?你喜歡郭德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