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年間,一名進士寫下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句詩。正常情況下來說,這樣的詩句生動形象,絕對算的優秀。可因為詩句中的一個「亂」字,這名進士最終竟然被直接拖去斬首。
人們難以想象,那個年代的文字獄,究竟發展到多麼可怕的地步。整個國家的 統治方針,又是多麼的 愚昧。
而后來乾隆年間,一位70歲大臣犯錯惹怒乾隆,最終治罪的理由同樣是依靠文字獄。既然在 政治上面沒有什麼錯誤,那就通過文字來進行定罪。
家中藏書的任何一句話語不對,都可以直接拖去斬頭。不過當這名犯人在監獄里吃斷頭飯時, 吃了2塊肉,喝了三杯酒,乾隆看后選擇放過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不知死活
事情還要從 乾隆四十八年開始說起,當時身為清朝大臣的 尹嘉銓,當官數十年以后,已經辭退官職并在家中養老。對于這個年紀的他而言,只需要享受剩下的時光就可。
只是誰也不知道尹嘉銓究竟犯了什麼病,當乾隆 南巡回京經過保定(尹嘉銓的家鄉)以后,他托人上書乾隆,請求為父親 尹會一追謚并從祀孔廟。
要說為父親爭取 榮譽,這本身也沒什麼錯。可關鍵追謚以及從祀孔廟,那都必須是為整個國家做出十分突出的貢獻才行。前者尚且還好,乾隆追謚一個稱號,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可 從祀孔廟這件事情,整個大清王朝都只有 三個人能夠擁有這樣的榮譽,尹會一 何德何能可以成為其中之一?
更關鍵的是,封建社會年間的榮譽,從來都不是求來的,全是由皇上主動給予的。從某種方面來說,尹嘉銓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在胡鬧。
念在尹嘉銓以及尹會一,都為國家 兢兢業業工作了一生,乾隆雖然十分生氣,但還是選擇了克制并回復尹嘉銓:
念汝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輕饒!
乾隆已經說得很明白:看你是為了你的父親求情,我表示理解并姑且免掉你的罪行。可如果再不安分在家養老,絕不會輕饒。但凡還有一點點情商,都知道自己作死應該停下。
可尹嘉銓不僅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 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片,在新的奏折里面,尹嘉銓不僅要求父親尹會一進入孔廟, 清朝各個時期有名望的大臣,也都要進入孔廟。
乾隆的憤怒可想而知,一個已經 退居二線在家養老的官員現如今「教我做事」?歷朝歷代的大臣,沒有入選孔廟,是不是說康熙、雍正等皇帝的選擇是錯誤的?
找死找到這種地步,尹嘉銓也堪稱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怒不可遏的乾隆皇帝,最終大筆一揮:
竟大肆狂吠,不可輕恕,欽此!
于是一場針對尹嘉銓的抄家行動,正式拉開帷幕。
乾隆的選擇
尹嘉銓通過兩次觸怒乾隆皇帝,將自己的 不自量力和 愚蠢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根本不明白,封建王朝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從皇帝手中求來,唯有榮譽和尊嚴需要皇帝 主動給予。
尤其是上書奏折建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在已經明確拒絕的情況下,建議就變成了 「指教」,這完全就是在 挑戰皇權。
為了給尹嘉銓定罪,乾隆皇帝下令抄家的同時,命令抄家的官員們重點關注尹嘉銓家中的 藏書。一旦有任何一本書之中出現任何不對的 「字眼」,處罰尹嘉銓就變得容易很多。
畢竟自己身為一國之君,處罰舊臣的時候總不能是因為心里不爽,又或者說對方上述奏折以后,自己決定處死,到時候大臣們的 爭辯,一定會讓自己十分頭疼。
那麼為什麼尹嘉銓在獄中吃斷頭飯時,僅僅吃了兩口肉,喝了三杯酒,乾隆皇帝就選擇將他放了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盡管乾隆十分痛恨有人指教自己,但尹嘉銓已經十分年老,根本 掀不起什麼風浪來,沒必要因為一個將死之人而動怒。
不僅如此,將尹嘉銓殺了,其他大臣又會怎麼看怎麼想,赦免他,反而能讓大臣 感受到皇恩浩蕩。
不得不說,封建社會時期的統治者,大都十分 虛偽。在他們的認知和決策里面,對 統治有利、 對國家有利以后,才是真正對人民有利。
文字獄不好,皇帝們都知道,可這利于自己的統治,何樂而不為?而大臣們是否能夠進入孔廟,由自己說了算,如果有人無端指教,皇帝又憑什麼選擇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