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姓氏的由來,大概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隨后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之中,又逐漸形成了氏以及名。
氏,比較簡單,也就是姓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形成的分支,可名和字的由來卻比較特特殊。
尤其是古人在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時候,為了表示對于祖先的恭敬,不敢直呼其姓名,便以字為替代。
時至今日,姓名已經發展得十分完善。每一對夫妻為新生孩子取名字的時候,也會十分重視,畢竟孩子的姓名決定以后,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伴隨他渡過一生。
好的名字,對人一生的影響,絕對不可估量。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要說起名字究竟有多「旺」一個人,還得提到歷史上三個同名字的女子,而她們也最終都嫁給了皇帝。
首先,是嫁給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女子陰麗華,因為陰家與劉秀的姐夫鄧晨有親緣關系,這讓兩人從小便有機會能夠生活在一起。
久而久之,劉秀便對長相出眾且文采斐然的陰麗華。便十分喜歡,并立志要娶陰麗華為妻。
對于自己從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馬,陰麗華的心意也如劉秀一般,兩人長大之后,也順利結成了夫妻。
可好景不長,叛亂發生后,劉秀很快便被皇帝劉玄派出去平定叛亂,兩人自此失去聯系。陰麗華無奈,只能在家中等待劉秀歸來。
只是她并不知道,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本,劉秀不得不接受政治聯姻,和其他人結為夫妻。
好在等到劉秀稱帝之后,心中依然對陰麗華十分掛念,費盡心力尋找,終于將其找到并接到皇宮中生活。
此時的陰麗華,雖然已經和劉秀分隔許久,但兩人之間的感情依舊沒有絲毫變動。
更關鍵的是,陰麗華比所有女子更能理解劉秀稱帝后,將會面臨的局面。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大權在握,但曾經選擇支持他的各方勢力,現如今卻都到了索取回報的時刻。
唯有陰麗華默默忍受一切,一直陪伴在劉秀身邊,最終順利成為東漢第二任皇后。
其次,便是南朝陳后主陳叔寶的寵妃張麗華,相比于陰麗華而言,張麗華的后宮生活雖然更加愜意,但史書以及后人對張麗華的評價,卻遠遠不及陰麗華。
甚至楊廣欲納張麗華為妃的時候,長史高颎還特意說明:
「武王伐紂滅殷商,即刻處死妲己。如今陳朝已滅,更不應娶張麗華」。
從這里便可以看出來,其本性究竟如何。
原本,張麗華僅僅只是南朝后宮中的普通侍女之一,卻因為花容月貌,意外獲得陳叔寶的寵幸。
從此以后,陳叔寶夜夜笙歌,不理朝政,張麗華也走上了人生巔峰。只是張麗華對這樣的生活卻并不滿足,享受到權力的滋味之后,她可不愿意和其他人共同分享。
于是用盡一切手段排除異己,將陳叔寶徹底魅惑。
不僅如此,張麗華還將觸手伸到朝堂之中。連同大臣私相授受,將朝政和金錢全部把持。這不僅讓整個國家的朝政走上下坡路,也讓其他勢力找到了覆滅南朝的機會。
最終,國家衰亡,張麗華也因「禍水誤國」的罪名被無情處死。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說的便是陳叔寶和張麗華之間的荒唐。
最后一位,則是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的女兒楊麗華,同時也是由宇文赟冊封的「天元大皇后」。
她和前文中的陰麗華皇后頗為相似,同樣屬于性情溫婉、懂得體諒他人的人。
不僅如此,她還比陰麗華多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君臣忠貞之情。甚至哪怕自己的丈夫再怎麼荒唐,楊麗華也沒有選擇接受父親稱帝的行為。
在楊麗華的心目之中,丈夫便是丈夫,哪怕宇文赟曾經想要將她處死,也同樣是一日夫妻百日恩。
因為性情暴躁的宇文赟,曾試圖給楊麗華安加罪名,但楊麗華一身傲骨,寧死不屈,宇文赟還真就讓她自行了斷,直到楊麗華母親獨孤伽羅前來求情,才終于免于一死。
而丈夫身為皇帝,父親身為臣子,她又怎能如此大逆不道。就楊麗華的性格來說,既值得人們欽佩,同樣也令人遺憾。封建世俗下的條條框框將她約束,但她又都做得很好,這讓人頗為心疼。
不過就上述三個皇后的名字來說,「麗華」這個名字,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畢竟三個名字的擁有者,都曾經嫁給了皇帝,這樣的事跡根本不是其他名字能夠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