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一向受到許多的爭議。
在這部以農民階級造反為主題的王朝禁書之中,作者施耐庵以一種生動的筆觸為讀者塑造了108好漢的形象,他們所經歷過的江湖血腥,難免讓讀者有一種悚然之感。
梁山的108好漢大多五大三粗殺人如麻,與如今的主流審美背道而馳,但這并不意味著好漢里就沒有令青少年心折的人物了。
無論是力能打虎、快意恩仇的行者武松,還是混跡三教九流、精通各種玩樂的浪子燕青,都是《水滸傳》中難得的風流人物。
作為整部《水滸傳》中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二,武松和燕青經常被各自的粉絲拿來比較,但如果真的讓兩人相博的話,誰更厲害呢?其實通過三方面的對比,讀者很容易就能發現,兩人根本就沒在一個檔次。
首先,從各自的力量上來說,燕青就遠遠不如武松。
武松是什麼人物?他雖然出身貧寒,卻是個難得的英雄豪杰,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哪怕是落魄到在小旋風柴進家做幫閑,也讓最擅長十人的宋江眼前一亮,當場就和他拜了把子。 有這樣的身量在,武松的力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之后的景陽崗打虎中,武松的力量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十幾個獵戶都解決不了的大型東北虎,武松卻在酒醉之后,
「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蟲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鮮血來,更動彈不得。」
憑借著拳頭就能把老虎活活打死,武松的力量堪稱可怕,但燕青呢?他可不是什麼人高馬大的八尺大漢,而是一個身段風流的六尺青年。
光是個子他就遠遠不如武松,至于力量?他縱有「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氣」,也難逃「風月叢中第一名」的評價,根本就無法與武松相較。
在真實交戰中,打斗技巧、靈活性或許重要,但決定了戰局最后結果的還是力氣。俗話說「一力降十會」,如果武松和燕青真的打了起來的話,武松根本就不需要和燕青多糾纏,只要使出蠻力,最多三五十招過后,燕青就只能乖乖認輸了。
所以光從力量這方面來說,燕青和武松就不是一個檔次上的。
除了各自的力量之外,燕青的戰場經驗也完全無法與武松相較。
燕青的出身其實算得上安逸,他是盧俊義最寵愛的小廝,盧俊義將他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向來是有求必應。憑借著盧俊義的寵愛,燕青手頭極為散漫,整日在三教九流與些街頭閑漢混在一起,根本就沒接觸到什麼高手。
在這樣的環境中,燕青就算能得到高手盧俊義的點撥,但也接觸不到什麼高等級的高手,打斗經驗幾乎為零,就算是上了梁山之后,他也沒能在戰場上有什麼精彩的表現。
武松就與燕青完全不同了,他是個典型的綠林好漢,從少年時起就流落在外顛沛流離,走南闖北的途中不知遇到了多少土匪豪強,關于打斗的經驗想必也是豐富之極。
而且他的打斗可不是像燕青那樣漂亮的花拳繡腿,而是拳拳到肉的搏命。等落草為寇之后,武松的戰斗經驗就更加可怕了。
在二龍山做當家的時候,他三天兩頭就要應付朝廷的圍剿軍隊,和軍中的高手對招。等加入梁山之后,他更是和朝廷冠軍、造反軍隊中的頂級好手來了無數交鋒。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只有豐富的戰斗經驗才能締造出一個真正的戰場好漢,經過了這麼多場酣戰之后,武松的武力值可想而知。如果他真和幾乎沒有過戰場經驗的燕青來場比斗的話,燕青落敗也不過是百招之內的事。
一個從少年時期起就闖蕩江湖的綠林好漢,與燕青這樣養在富貴豪門的「副少爺」,戰斗經驗等級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燕青想要贏過武松,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光從力量和經驗對比的話,許多讀者心中或許還會有不服,燕青在《水滸傳》中的所占的篇幅遠沒有武松多,或許只是作者沒有寫出他的武力值,才讓人覺得他不如武松。那最后,我們就比較一下武松和燕青在書中的實績。
除了赫赫有名的景陽崗打虎之外,武松令人驚嘆的實績還有許多。醉打蔣門神時,他「玉環步,鴛鴦腳」,一頓重拳打得蔣門神連聲求饒;大鬧飛云浦時,他雙手被縛卻依舊不改英雄本色,輕而易舉的就反殺了幾個衙役,隨著血濺鴛鴦樓……
至于在真實的戰場上,武松的英雄事跡更是數不勝數。除了特定的幾位頂級好漢之外,朝廷的官軍在他面前無不是插標賣首之輩,哪怕是壓了大宋一輩子的遼國大將耶律得重也沒逃過被他「揪住頭髮,一刀取了首級」的命運。
比起履歷光輝的武松,燕青的實績可以說是乏善可陳,他在戰場上表現平平,最為人稱道的不過是泰安州打擂,他動作敏捷,手腳配合完美,使出一招「鵓鴿旋」,就將公認山東第一相撲高手任原敗于手下,引得上萬人喝彩。
如果光從這方面來講的話,燕青也是個拳腳上的高手了,可真實的博斗哪里就只會用拳腳。無論是哪位好漢,在正式作戰的時候都會抄起兵器。
在刀槍劍戟的緩沖之下,燕青的拳腳根本就無法影響大局,而武松卻是個使戒刀的高手,兩人相戰的話,結果可想而知。
以上三方面的對比,無一不說明燕青的實力和武松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無論是從力氣、實績還是經驗來講,燕青都是完敗。
不過他心性玲瓏遠在梁山大部分好漢之上,最后梁山分崩離析死傷殆盡,他卻浪跡江湖逍遙度日,可見人生于世,重要的不僅是武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