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去過故宮參觀的游客,有沒有注意到,隆宗門的匾額后面插著一支箭,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里,沒有人敢去把它拔下來。這是誰射上去的箭,為什麼無人敢動呢?究竟是什麼箭如此重要?
隆宗門的箭是故宮里的一大特點,有傳說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城時射的。
這個說法有些站不住腳,清朝故宮里所有的文字,都是用漢語和滿語寫的,隆宗門的匾額也不例外,證明匾額是滿清入主紫禁城后掛上去的。
紫禁城雖然是明朝留下來的皇宮,但李自成被清軍打敗撤離北京城之時,在城里放了把火,他大順政權得不到的東西,他也不允許皇太極得到。
所以,清朝的紫禁城是在明朝留下的地基上重修的,如果李自成在隆宗門射了支箭,早被滿人清理掉了。
那不是李自成,是哪個刺客這麼有本事,能闖入守衛森嚴的紫禁城行兇呢?
話說清朝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后,明朝遺留下來的人還在想著反清復明的大業。很多人冒充崇禎皇帝的皇三子朱慈炯組織起義,康熙帝在位時,就為了逮這個神出鬼沒的朱三太子傷透了腦筋。
以朱三太子名義反清復明的,有的確實是明朝舊人,可大多數都是以此為噱頭,想發展自己勢力的冒牌貨,不是明朝舊人,甚至根本不姓朱。
民間除了朱三太子的起義,還有好些秘密組織,比如天地會、白蓮教,等等。乾隆皇帝在位時,尚能鎮壓這些叛亂,可清朝在乾隆皇帝駕崩后,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嘉慶帝早年還算個明君,后來慢慢地,就治理不好朝政了。民間出現大肆的土地兼并情況,老百姓吃不上飯,自然就想奮起反抗。
很多反抗組織為了籠絡人心,便打著宗教的旗號把人都搜羅起來,其中勢力最大的當屬白蓮教。
白蓮教創教很早,要往前追溯的話,可以追到唐朝時期。白蓮教日漸壯大,到了清朝時期已經衍生出多個分支,其中一個叫天理教。
天理教在嘉慶年間非常活躍,主要目的就是推翻大清王朝的統治。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在北京、河南、山東各地發動教眾起義,當時在北京的一支軍隊就攻進了紫禁城,當然,天理教最后必然以失敗收了場。
隆宗門上的這支箭,就是天理教留下的。能攻入重兵把守的紫禁城就很讓人瞠目結舌了,更震驚的是,天理教這支軍隊竟然只有區區200人。這讓訓練有素的清兵臉往哪擱?
其實,能攻進紫禁城,天理教也是運氣使然,他們當天的目的是刺殺嘉慶帝,這大概也是其帶兵不多的原因吧,人多目標就大,可能還沒找到皇帝在哪,就被皇宮的侍衛殺了。
天理教的刺殺行動日子沒選好,恰逢嘉慶帝出宮狩獵去了。皇家圍獵是大事,每次出門都會帶上大量的兵力和一眾嬪妃、皇子和大臣,所以宮里就沒剩多少兵力駐守。 這才讓天理教鉆了空子打進了皇宮。
嘉慶皇帝 畫像
進宮之后,天理教便開啟瘋狂殺戮模式,并分頭行動,從各個門往里攻。攻到隆宗門時,天理教遇到了困難。
隆宗門的位置比較特殊,門內北面是軍機處的值守房,門外正西的方向是慈寧宮,這道門還是內廷與外朝的一條重要通道,所以隨時都有重兵把守,非召不得入內,王公大臣都不得隨意進入。
這次天理教帶頭叫林清,是買通了內應,才能順利攻進來的。只是到了隆宗門,卻實在打不過皇家禁軍了,一番激戰后,隆宗門并沒有被撼動半分。援兵一到,天理教便很快被鎮壓了。
清兵拿出火銃,智親王親自出馬,林清也死在了混亂中。這一仗,天理教沒留下一個活口。
這次進攻也成為一個鬧劇。嘉慶帝聽說皇宮被天理教攻擊,趕緊回宮,看了隆宗門的情景,他命令讓那支箭留在匾額上,好好時時警醒自己,不能懶政,對民間的叛軍要格外留意。不然,這樣的事還會出現上百次、千次。
事情處理完后,嘉慶帝又向天下公開發布了一道「罪己詔」,反省自己在國事上的疏忽,這支箭便是留給整個清室后人的警告。
智親王在這場平叛中立下大功,除了重賞,嘉慶帝還對他做了其他的打算。后來,這位有勇有謀的親王成了繼任皇帝——道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