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段時期被稱為 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皇帝到乾隆皇帝期間,國家的繁榮程度達到了清朝的鼎盛時期。
而康熙皇帝后宮嬪妃多,子女也多, 光是兒子都有35個,這些皇子們長大后又繼續繁育,于是便造就了皇室人丁興旺至極的景象。
康熙晚年時,諸皇子爭儲, 皇四子胤禛并不是康熙心里的儲君人選。
很多人認為雍正能在九子奪嫡中成功,很大的功勞是 因為他有弘歷這個深受康熙喜歡的兒子。
弘歷是胤禛的第四子,因為兄弟姐妹眾多,弘歷都十歲了還沒有見過他的爺爺康熙。
康熙第一次見到弘歷的時候,是在賞花的途中。
也許是胤禛的刻意安排,想拿兒子打感情牌,康熙在休息的時候,弘歷出現了。誰都沒想到,只是祖孫相見而已, 康熙在見到弘歷的那一刻,竟然小小吃了一驚,并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不管這個酒杯是他無意放下的,還是因為弘歷放下的,都不能否認,康熙確實很喜歡這個孫子。
據《清史稿·高宗本紀》記載:
「隆準頎身,圣祖見而鐘愛,令讀書宮中,受學于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復學射于貝勒允禧,學火器于莊親王允祿。」
此后,康熙便把弘歷帶進了宮, 經常親自教他讀書,受寵程度可見一斑。由此看來,胤禛的目的是達到了。
帝王自有帝王相。
康熙能一眼看中弘歷,說明他在諸皇子皇孫中是出色的。作為閱人無數的康熙皇帝,自然能看得出這些皇家后代們之間的區別。
弘歷幼時讀書很好,通篇背誦文章都是常事, 他十一歲的時候已經可以背誦十篇以上的長文了。古代的文章和現在的不一樣,想要通篇背誦并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康熙看到弘歷能成長的這麼好,他的阿瑪胤禛肯定是功不可沒。也從側面說明了,胤禛是一個可用之人。
只要能時常帶弘歷在康熙面前走走,康熙對胤禛這個兒子也會加深好印象,沒準立儲之事能落到他頭上。
胤禛是個很有野心且善于隱忍的人,不出風頭,愿意低頭,更愿意屈居太子之下,為他出謀劃策。
除了教弘歷讀書,康熙還會帶他在身邊,教他騎射。
并多次公開夸贊弘歷有福,比他這個爺爺還有福。
但他深知自己的最終目的,是皇位。有了弘歷的助攻,他繼承大統的勝算又多了幾分。
康熙在位61年,一直不肯退位讓賢,因為諸皇子的爭斗讓他 無法放心將皇位交給任何一個皇子。
很多人覺得乾隆和康熙很像,康熙看到年幼的弘歷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康熙是因為看到了這個孫子,才覺得后繼有人了,但是要想弘歷繼承大統, 就得把皇位傳給胤禛。
雖然這一說法無從考證,但康熙對弘歷的偏心絕對不是老糊涂,而此后雍正和乾隆的治國表現,確實證明了康熙當年沒有看錯人。
正因為有了這樣正確的選擇,清朝才會迎來康乾盛世的繁華。
胤禛的兒子,排在弘歷前面的哥哥,兩個夭折,皇三子弘時成了長子。但弘時愚笨,唯有弘歷深得胤禛的心。雖然對弘歷寄予厚望,但弘歷有一個短板,就是他的生母出身不高。雍正繼位之前,她只是王府里的一個妾室格格。
所以,如果想弘歷將來能成大業,必須先得到康熙的喜歡。
自然,在弘歷得到康熙的偏愛之后,他的生母也逐漸母憑子貴, 在雍正繼位后封了妃。
乾隆繼位后,更推崇爺爺康熙的治國方針,以他為榜樣。這也許也是大家覺得乾隆像康熙的原因。
但是傳說只是傳說,一國之君在選擇儲君時會非常地慎重,并不只會因為喜歡孫子就將皇位傳給某個兒子。
且 九子奪嫡這場手足之爭的確殘酷,雍正也是用了好大的勁才從這場爭斗中勝出登上皇位的。
且弘歷的后面還有弟弟,如果他不夠優秀,在康熙去世后,失去了偏愛的他也無法穩當地走到自己登上皇位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