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協同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結果卻慘遭大敗最終被俘。消息傳來后滿朝嘩然,漢武帝大為震怒,文武百官更是集體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一人仗義執言。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并非真心降敵,肯定是想保存有用之軀,以報皇恩。
漢武帝暫且相信了司馬遷的話,也認為李陵不會背叛漢朝,肯定是因為兵力不足又無救援才導致被俘,于是派遣公孫敖卻匈奴境內尋回李陵。然而,公孫敖去匈奴轉了一圈卻并沒能尋回李陵,反而報告說李陵在幫匈奴練兵。這次漢武帝是真的怒了,不但滅了李陵滿門,還遷怒于司馬遷,使其遭受了屈辱的腐刑。
李陵投降匈奴導致李家被滅門后,隴西一帶原本曾在李家擔任過門客的人都覺得恥辱,李氏一族在當地的聲名也被毀壞殆盡。然而,因為為李陵辯護而遭受無妄之災的司馬遷,他卻仍然堅持認為李陵是清白的,甚至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為其辯護,認為李陵老實厚道不是一個叛主投敵的人。
司馬遷如何看待李陵,這個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李陵後來確實投靠了匈奴,還在匈奴娶妻生子,不但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還成為匈奴的右校王。無論李陵的本意如何,他都成為了匈奴的高層人物,與原本應該是敵人的人成為了朋友。而且,李陵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勸降蘇武。
蘇武被困匈奴后一直不愿意投降,匈奴單于十分惱怒,可是又拿蘇武沒辦法。因為蘇武是代表漢朝皇帝出使匈奴的,匈奴雖然與漢朝為敵,可是卻不敢真的斬殺使節,以避免激怒漢朝皇帝。當李陵投降后,匈奴單于交給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讓他做一個表率,出面勸降頑固不化的蘇武。
李陵其實并不愿意見蘇武,雖然他是因為漢武帝滅了他滿門才留在匈奴,可這畢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他的爺爺李廣當初可是果斷的拔刀自盡了。而李陵卻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畢竟還年輕,他的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他出身將門,世代為朝廷效力,如今投靠了漢朝的敵人,他又有何面目去見蘇武呢?
可是李陵畢竟是寄人籬下,雖然匈奴單于很看重他,可他也必須要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因此,他只能硬著頭皮去找蘇武,希望能勸說蘇武投降。他對蘇武說,還記得你大哥和三弟的事嗎?他們都是被漢武帝逼迫自盡的。現今你流落異鄉,朝廷也早已忘記了你的存在,你的妻子、兒子和妹妹也都音訊全無,你究竟還在堅持什麼呢?何不投靠匈奴,保全自身性命重要。面對李陵的追問,蘇武的回答顯得很簡單。他對李陵說,我持節出使匈奴,代表的是大漢天子的威嚴,想要我投降是萬萬不可能的。如果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的爵位)一定要我投降,那就讓我死在你面前吧!
聽了蘇武的回答,李陵感到萬分羞愧,他對蘇武說:「你是義士,我和衛律的罪過上通于天!」衛律曾經也是漢臣,後來歸降匈奴,也曾被單于派來逼降蘇武。李陵回去稟告匈奴單于,說自己實在無法勸降蘇武,于是單于就把蘇武趕去北海牧羊,還告訴他只有當公羊下崽時才會釋放他。
蘇武留居匈奴19年,一直堅持不屈,終于在漢昭帝時期回到漢朝。當時漢朝由霍光、上官桀等人輔政,他們與李陵的關系一向很好,也派出使節接李陵回漢朝,但是卻被李陵拒絕了,因為他的妻兒都在匈奴。而蘇武回到漢朝后,把自己在匈奴的經歷都記錄了下來,其中關于李陵勸降他的這一段記載,也使得后世對李陵究竟有沒有背叛漢朝產生了爭論。
在過去的2000年中,史書上對李陵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雖然司馬遷和班固等史學家都認為李陵沒有背叛漢朝,甚至就連蘇武也評價李陵:「每念足下,才為世英。器為時出。」但是仍有不少文人墨客認為李陵確實背叛漢朝了。例如明清時期的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他就認為「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而且他還認為司馬遷的話不客觀,「遷之書,為背公死黨之言,而惡足信哉。」
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考古人員在俄羅斯境內發現一宮殿遺址,這里曾經屬于匈奴的領地。根據考古人員推測,其主人就是漢朝名將李陵。從這座遺址中出土的文物殘片,也許可以為李陵是否真心背叛漢朝這個問題畫上句號:他也許真的是被冤枉了2000多年。
1940年,考古人員從葉尼塞河的一處工地上發現了一座宮殿遺址,從其建筑風格判斷應該屬于中國的漢朝時期。在遺址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不少漢字,其中一塊瓦當上刻著:「天子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十個字。長樂和未央是西漢早期的宮殿名稱,這兩處宮殿與建章宮同屬漢代三宮,是漢朝天子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
也許在李陵的心里,仍然是心懷故國的,縱然漢武帝滅了李氏一族,他仍然希望漢武帝能「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由此判斷,李陵當初留在匈奴也是迫不得已,而且因為漢武帝被公孫敖誤導殺了李陵滿門,導致李陵也無法回到漢朝。這樣的處境,恐怕換作是誰都無法做到淡然面對,只能選擇逃避。所以,當與李陵交好的霍光和上官桀把持朝政后,他依然拒絕回到漢朝,非不愿也,實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