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妳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頭戴綸巾,手持羽扇,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是老謀深算,過人膽識,生性多疑的曹操;
是謙恭待人,善用人才,宅心仁厚的劉備;是嫉惡如仇,重情重義,武力過人的張飛。大浪淘沙盡英雄人物,多少才華之人在此次風云中脫穎而出。
除了這些經常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人物,在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軍閥力量。
東漢末年,皇室勢力衰弱,各地諸侯和軍閥開始為了爭奪地盤大打出手,逐漸形成了多個割據勢力。
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袁紹,公孫瓚等。他們手下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人物,其中,公孫瓚手下的幾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在後來離開他投奔了他人。
為新主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麾下的三名大將,一位跟了劉備,一位跟了曹操,還有一個人卻沒有人能夠降服。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存在于幽州的一個軍閥勢力,雖說和袁紹相比是弱了點,但他也算是北方赫赫有名的霸主。
公孫瓚出身于貴族,但是由于母親的身份低微,所以他在家族中很少受到關注,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人生。
還是利用每一次能夠讓自己有所表現的機會,也算是天無絕人之路,上天對公孫瓚還是非常友好的。
公孫瓚這個人生了一副好皮囊,并且聲音洪亮,受到了太守的重視,招他成了自己的女婿。
公孫瓚有了這層關系之后,他更加勤奮,一路上摸爬滾打,努力去表現自己。在岳父的幫助下,他有機會來到了盧植手下從事。
盧植是當時非常厲害的將領,此時劉備也在他的手下做事,公孫瓚與劉備的關系也非常要好。
後來,他憑借自己的力量就建立了一支優秀的騎兵,「白馬義從」,并且憑借這個獲得了不少次的戰功,也是風光了一陣。
但此人與袁紹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生于亂世之中,殺伐是常有的事,這也是符合優勝劣汰的原則。
在多次交戰后,公孫瓚的軍隊節節敗退,最后他實在是看不到希望,選擇了在城樓中自焚的方式了卻了自己的一生。
公孫瓚失敗了,他麾下的將領又有了怎樣的結局?公孫瓚這個人還算是可以的,他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騎軍,還有幾個非常厲害的將領,趙云和田豫和嚴綱。
趙子龍也就是趙云,我們對這個人都比較熟悉,歷史上關于他的描述也是非常多。身高八尺,有勇有謀,在年輕時召集人一同去投奔公孫瓚。
與關羽,張飛并稱為「燕南三士」。趙子龍這個人很有趣,也很直接,當時他去投奔公孫瓚的時候,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本沒有去拍此人的馬屁。
當時,公孫瓚說到很多人都選擇了投奔袁紹,為何妳要迷途知返投奔我呢?
趙子龍聽后很直接,直言如今天下很難分出誰是明主。
但是只要是政策方面對百姓好的,我就會選擇誰,公孫瓚聽后也沒有說什麼,原本以為趙子龍會夸贊自己一番。
此時,劉備剛好也在公孫瓚的軍中謀事,兩人一見如故,關系也是非常好,多次一起并肩作戰,彼此之間也是很有默契。
後來,因為趙子龍的兄長過世,因此他向公孫瓚致辭歸鄉,等到再回來時,公孫瓚已經戰敗。
為此,趙子龍千里迢迢去投奔了劉備。後來,他為劉備建立蜀漢大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對劉備一直以來也是忠心耿耿,深受其重用。
第二個是田豫,他也算是一個很早就追隨公孫瓚的人,也是劉備的故交。三國演義對這個人的描述不是太多,出場的時間也是在后面。
田豫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一開始追隨的是劉備,當初劉備投奔了公孫瓚,這時候田豫年齡還小,劉備對他照顧有加。
後來,因為他的母親生病的原因,最后不得已離開照顧母親。
后返回在公孫瓚手下做事,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此人年輕氣盛,一直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但對公孫瓚也是很忠心的。
在公孫瓚接連吃敗仗時依舊選擇相信他,追隨他。
當他發現公孫瓚的部下王門背叛時,登上城門公然謾罵此人,忘恩負義,可見他對公孫瓚的忠誠度。然而,他的宏圖壯志還沒有實現,公孫瓚戰敗了。他只能選擇了離開,之后一直閑置在家中。
機緣巧合受到了曹操的賞識,因此重返仕途。
田豫也并不是誰都會選擇,他之所以選擇曹操,因為當時曹操的實力已經很強大了,選擇他也有更多的機會去展示自己的才華。
事實上。一路上追隨著曹操,披荊斬棘,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個就是嚴綱了,他也是令人惋惜的一位。這個人雖然說不太出名,但是騎兵在他的領導下卻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是公孫瓚麾下一位舉足輕重的大將。
嚴綱在很早的時候就追隨著公孫瓚,和他一起征討少數民族,憑借著自己高強的武力值,在戰場上很少遇到能夠與之匹敵的對手,對公孫瓚也是非常忠心。
公孫瓚戰敗后,嚴綱被俘,但是寧死不屈,最后被袁紹處死。
據記載,當時他離開的時候才二十八歲,大好年華,留下來肯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但是他堅持「賢臣不事二主」的原則,多少人為他的結局感到惋惜。
後來,公孫瓚的勢力也不斷削弱,慢慢退出了爭霸天下的舞台。
嚴綱的氣節是多少人不能實現的,又有多少人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就輕言背叛自己的伙伴,這一點值得人們去學習,怪不得袁紹會那麼想要得到他。
當然這并不是說讓妳去送命,在當下這個社會中,有很多人抱怨沒有人情味,滿世界充滿著金錢的味道,為了自己的利益,立場不堅,最后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