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發動戰役,往往都是指派朝中的得力干將,前去征戰四方,很少有見到皇帝會親自御駕出征的,這是為何呢?
在明朝曾有兩位皇帝御駕親征,一個是明成祖朱棣,另一個則是明英宗朱祁鎮,但他們二人卻擁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先來說說第一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大部分人能對朱棣如此熟悉,一方面就是發動靖難之役,從他侄子朱允炆手中搶奪了皇權。
但另一方面,登帝位后的朱棣,對于明朝還是頗有貢獻的,不僅是在位期間對內開創了永樂盛世,而且他還曾五次御駕親征。
在永樂七年,朱棣想與韃靼和平共處,便派出外交使節前往韃靼談和,但韃靼卻將使節殺死,這讓朱棣氣憤不已。
于是,他任命手下的重臣 丘福為大將軍,讓他率領大明十萬軍隊,北征討伐韃靼。
可令朱棣沒想到的是,丘福過于愚昧輕敵,他率領的十萬明軍,被數萬韃靼軍輕易擊敗,還讓明朝痛失了幾名侯爵忠將。
這對朱棣來講乃是奇恥大辱,于是盛怒之下,他毅然決定親自御駕出征。在明軍休整一年的時間后,朱棣便帶著五十萬明軍,北伐韃靼。
明軍在皇帝朱棣的帶領下,奮勇殺敵,將韃靼大軍擊潰,韃靼首領不堪明軍來勢洶洶的進攻,不得不選擇降服于明朝。
朱棣第一次御駕出征大獲全勝,這讓他倍感自信。在幾年后,他又再度選擇親征瓦刺。
朱棣第二次出征,在明軍與瓦刺大軍激戰時,朱棣指揮并率領百余精銳騎兵,作為先鋒與瓦刺精兵廝殺,瓦刺不敵,宣告戰敗。
后來瓦刺還特意派遣使節前來明朝交流,并且成為明朝的附屬國。
幾年后,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出征韃靼,韃靼大軍決議逃之夭夭,避而不戰,便停止了繼續追擊,而韃靼內部的另一個部落,也率領其部下向朱棣投降。
一年后,朱棣又第四度出征韃靼,此時的韃靼剛剛被瓦刺擊敗,早已潰不成軍,朱棣將其輕易擊敗,韃靼王子率領著部落向朱棣投降。
在此次戰役不到三個月之后,朱棣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御駕親征韃靼,韃靼大軍又一次避而不戰,而明軍此時已彈盡糧絕,朱棣不得已只好下令回朝。
很遺憾的是,朱棣在此次回朝途中不幸逝世,但他這五次親征,讓他極大鼓舞了明朝士兵的作戰士氣,同時也換取了明朝邊境幾十年的和平,讓邊境人民能夠得以安穩度日。
所以朱棣在位期間的御駕親征是有效的,確實為人民換來了和平,但明英宗朱祁鎮就不一樣了。
明英宗朱祁鎮,也曾效仿著其父明宣宗朱瞻基,親自出征奮戰沙場,卻落得被敵軍俘獲的下場,實在諷刺。
前面曾講到朱棣五次親征,都是與韃靼或瓦刺戰斗,但是到了朱祁鎮這代,瓦刺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比朱棣時期要更加強大,甚至開始覬覦起明朝的江山。
這讓二十幾歲,熱血方剛的朱祁鎮坐不住了,再加上他寵幸的宦官王振的慫恿。于是便拼拼湊湊了二十萬京師周圍的軍隊,卻對外謊稱是五十萬大軍,親征北伐瓦刺。
可惜等朱祁鎮一行人到達大同附近后,他們發現大同早已被瓦刺大軍攻破,尸橫遍野,朱祁鎮所帶領的軍隊都被眼前血肉模糊的景象,嚇得慌了神。
見此情此景,朱祁鎮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想要退軍回朝,而一路隨行的宦官王振,想到自己家鄉蔚州就在大同附近,若是能夠帶領著皇帝從家鄉經過,定是光宗耀祖的事。
群臣卻認為既然大同已經淪陷,不遠的蔚州也會處于極度的危險,因此從蔚州經過的方法不可行。但朱祁鎮卻準許了王振的提議,率領著大軍從蔚州而過。
朱祁鎮沒想到的是瓦刺大軍早就伺機而動,追上了明軍,將朱祁鎮困在土木堡,史稱「土木堡之變」。
而這次戰役瓦刺不僅將明軍擊潰,還俘獲了大明的皇帝。朱祁鎮此次心血來潮的出征,不僅讓明軍損失慘重,更是將自己也搭了進去。
也正是朱祁鎮的失敗,使得明朝逐漸開始衰落,而他在位期間唯一對明朝的成就,就是廢除了后宮嬪妃的殉葬制度。
雖然兩位明朝皇帝,同樣都是御駕親征,可親征后,二人導致的結果卻完全不一樣,這也可以說明,并不是皇帝御駕親征,就能每每旗開得勝,大獲全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