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這首絕命詩中提及的張儉,乃是東漢名臣張儉,他一生不畏權貴、為國為民。可很少有人知道,在遼宋對峙期間,遼國也有一位著名的宰相也名為張儉。
遼國皇帝還曾在他衣服上偷偷燒了個洞,結果一年后發現這個洞還在,便羞愧的命人打開國庫,讓張儉隨意挑選賞賜,這是皇帝的惡作劇嗎?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實際上,張儉當時被皇帝悄悄燒衣服的時候,他對此渾然不知,只不過是用實際行動向遼國皇帝證明,何為真正的「節儉」。
時間回到公元1031年,遼興宗耶律宗真通過對母親蕭氏一族的打壓,繼承大位后,重用其父耶律隆緒為他留下的「輔政大臣」張儉。
在張儉的輔佐下,整個遼國的發展蒸蒸日上,極大的增強了軍事實力。
如此情形下,耶律宗真開始考慮,是否應該對宋朝發兵,畢竟遼國分明有實力,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利益,為什麼要受到「澶淵之盟」的限制呢?
這時候張儉對耶律宗真說道:大王想要獲取更多利益,無需真正出兵,甚至連大軍開拔的糧草都不用準備。只要讓遼國士兵,列陣于宋遼邊境之上,宋朝便會主動派遣使者和談。
耶律宗真原本還不相信,可還沒過幾天時間,就聽到宋朝派遣使者來訪,希望解除一些「誤會」。
就這樣,在宋朝完全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誤會,而是遼國故意制造了不存在的「誤會」的情況下,宋朝再一次增加歲幣,來確保兩國和平安寧。
原本宋朝是因為打不贏才選擇歲貢,這下倒好,還沒開始打,就首先想著賠錢。自此以后,耶律宗真對張儉,更是刮目相看,言聽計從。
那麼,在君臣關系如此和諧的情況下,耶律宗真為什麼要讓人在張儉衣服上,燒一個洞出來呢?
其實這主要和耶律宗真自身的叛逆有關,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中,一直存在一種有趣的現象。在皇帝算不上昏君,臣子又十分出色的朝代,許多皇帝都想著在其他方面上「扳回一城」。
從宋朝手上再次獲取豐厚利益的耶律宗真,在花錢方面逐漸變得大手大腳。張儉屢勸不止,卻還是見縫插針將兩人的話題向節儉方面去引導。
耶律宗真雖然知道張儉是為他好,但還是覺得不厭其煩。這不,在一次張儉和耶律宗真會談的時候,耶律宗真便讓身邊的侍衛故意捉弄張儉。
當時正值寒冬臘月,張儉進入耶律宗真的書房,與他商議事情,順手將身上披的袍子放在一邊。
而議事過程中,張儉再一次提及節儉。耶律宗真一邊答應,卻一邊背著手給侍衛比手勢,讓侍衛悄悄用烤火盆旁邊的「火筷子」,在張儉袍子上燙一個洞出來。
在耶律宗真看來,如果張儉是真的節儉,即便這袍子上有洞也舍不得扔掉。可一旦他真的換掉,那可就有理由和他說道說道了。
可耶律宗真也是因為公務繁忙,一直沒看到張儉再穿那件袍子,便把這事情忘在腦后。
直到第二年春天,偶然間看到張儉相同的袍子上,多出一個不合時宜的「洞」時,耶律宗真才互相想起去年的那場捉弄。
可看到張儉完全沒因為袍子破洞而舍棄,耶律宗真也一瞬間思緒萬千。
他出聲詢問張儉:既然你的袍子已經破掉,為什麼不扔了呢?張儉坦然作答:這件袍子我已經穿了三十多年,實在舍不得扔。雖是縫縫補補,卻也足以御寒,又何須將其換掉。
聽完,耶律宗真沉默不語,張儉則趁機再次提起節儉這個話題。可張儉沒料到,眼前的大王,竟然出奇地沒有表現出任何不耐煩。臣子靜靜地說,皇帝靜靜地聽,一片祥和。
正當張儉準備轉移話題時,耶律宗真十分真誠的對張儉說道:愛卿且隨我來,并同時安排侍衛引路至國庫門前,打開國庫,讓張儉自由任意其中寶物。
在感受到耶律宗真真誠的態度,張儉自然沒有多說什麼。而自此之后,曾經對物質有著一定追求的遼興宗,也變得越來越節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