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曾經說過:「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打扮」歷史的權力往往掌握在統治階級的手中。所以許多飽含著人民的血淚和痛苦的歷史,都因為對統治階級的形象不利而被無情抹殺。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揚州保衛戰,清軍勝利后在揚州城內見人就滅,連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都不放過,足足屠盡了八十余萬人。
等到坐穩皇帝之位后,清朝的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統治中原,采取毀滅史料的方式掩蓋他們的惡行。沒想到兩百多年之后,這個秘密竟被意外揭開……
公元1645年,也就是順治二年。清軍雖然已經入關,所向披靡,但南明朝廷仍在拼死抵抗。農歷四月,由多鐸帶領的清軍兵臨揚州城下,南明將領史可法率軍與其展開決戰。
當時清軍軍隊達到十萬之眾,將揚州城團團包圍,而史可法手下的士兵不足一萬,為了保住揚州城,史可法多次上書南明朝廷,想獲得援軍支持。但南明的統治者弘光帝卻視而不見,將揚州城當成棄子,不曾調遣一兵一卒支援揚州。
兵力懸殊,又遭圍困,還無援軍,戰爭的結果可以預見。有些貪生怕死的將領勸史可法投降,可史可法大義凜然地拒絕了他們,寧愿堅守孤城,不惜一死與清軍一戰。
四月十八日起,清軍開始圍困揚州城,僅僅過了七天,在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便宣告陷落。在古代,如此迅速的攻城戰并不多見,可見雙方實力的差距之大。
揚州城被攻破之時,身為主將的史可法誓與揚州共存亡,拔出佩刀便要自刎,卻被部下阻止。于是乎,自盡未遂的史可法被清軍俘虜,帶到多鐸面前。
多鐸知道史可法在南方的影響力,一心想招降史可法讓其整頓南方。早在圍城之時,多鐸就多次以書信勸降,但那些書信都被史可法毫不留情的燒毀。此刻兩人會面,多鐸以禮相待,用高官厚祿誘降史可法。而史可法毫不動心,引頸就戮,始終不愿歸順清朝。
多鐸見勸降無果,只能將史可法公開處斬。史可法雖死,但他的精神卻感染了揚州的軍民,城破之后,仍有部分官兵不愿投降,殊死與清軍展開巷戰。這樣的舉動惹惱了生性暴虐的多鐸,于是他下令屠戮揚州全城。
公元1645年5月20日至5月29日,這十天的揚州城如同地獄。清軍大肆捕殺城中的無辜百姓,他們用繩索系住手無寸鐵的百姓的脖子,將他們像牲畜一樣成群結隊的驅趕,用鞭子大力鞭撻,稍有落后,便立刻拔刀殺掉。就連婦女兒童也未能幸免,一時之間,揚州城內血流成河,到處都是凄厲的哭喊。
城破之時,一些百姓為了免遭清兵殘害,躲了起來,多鐸欺騙他們說,只要自愿出來,便可免去死罪。而當他們主動現身時,等待他們的只有清軍的長矛。有目擊者記載了當時的慘狀:「堆尸貯積,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可見清軍的殘忍。
清軍的屠殺持續了十日,他們離去之時,揚州城內不見人影,遍地都是尸骸。負責整理尸骸的僧侶總共收斂了八十余萬具尸骨,如此慘烈的屠殺簡直滅絕人性。
而此事的罪魁禍首多鐸卻假惺惺地寫了一篇布告,說屠城并非自己本意,他原本愛惜百姓的性命,不愿對他們施加傷害,只是命令有所延誤,手下的官員才自作主張屠城。
但實際上,城破當天,多鐸就親自下達了屠城的指令,讓自古繁華的揚州城成為了地獄般的「屠宰場」。
「揚州十日」這樣殘忍的屠殺并非孤例,在清軍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制造了許多的慘案。例如「嘉定三屠」,清軍屠殺嘉定百姓三萬余人;「江陰八十一日」,城外死者九七萬余人,城內死者九萬余人;此外還有還有大同之屠、廣州大屠殺等,樁樁件件,罄竹難書。
可是在清朝奪得天下后,這樣的惡行卻被掩蓋。清朝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維護統治,從順治時期起,清朝就開始實行文字獄,不允許文人制造對清朝的統治不利的言論,甚至連滿人曾經臣服明朝的歷史也不許記錄。而清軍造成的那些血腥屠殺,同樣在被禁止之列。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以編纂《四庫全書》為借口,將許多對清朝不利的史料焚毀關于揚州十日的記錄一時之間在中國絕跡。
歷史雖然可以任人打扮,但絕不會被輕易抹殺。揚州十日的一位名叫王秀楚的親歷者在死里逃生之后,將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小書,名為《揚州十日記》,全書共八千余字,記錄了當時清軍屠城的慘狀。
但是由于清朝高壓的文化環境,這本書被列為禁書,只在極小的范圍內流通,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段殘酷的歷史。直到清朝末年,有識之士將此書從日本帶回,被清朝掩蓋兩百多年的秘密才得以揭開。
當時國內的各種矛盾一觸即發,革命者一心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國,《揚州十日記》成為了革命者的思想武器。
著名革命家陳天華在他的醒世之作《獅子吼》中這樣描述:「有當時一個遺民,于萬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揚州十日記》,敘述殺戮之慘。」許多愛國人士正是因為這本書而走上救亡圖存的道路。
可以說,《揚州十日記》的傳回極大地激發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對推翻滿清的封建統治也起到了作用。
清朝統治階級在戰爭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他們不僅不思悔改,反而試圖通過焚毀史料的方式掩蓋歷史。
但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他們所費心的掩蓋的歷史最后還是浮出水面,并且成為推翻清朝統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這件事也警示我們,要始終心懷善念,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不要再讓揚州百姓的痛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