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出生于農民家庭中的他,本應該一輩子務農度日。
但生于亂世,又逢旱災和瘟疫,父母以及兄弟相繼離世,為維持溫飽,朱元璋只能四處流浪。
而后在機緣巧合之下,25歲的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以此,他的命運被徹底改寫。
1368年,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定國號為大明,明朝從此時起正式走上歷史的舞台。
不過,朱元璋建國的經歷雖然勵志,甚至可以稱為后世美談,但他的子孫卻不爭氣,以至于明朝建國不到300年,便覆滅了。
且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建國得益于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而走向覆滅,也是因為農民起義。
「闖王」李自成,帶著自己的起義大軍,一路攻打至都城,崇禎皇帝無力回天,最終選擇了自盡,至此,大明的統治走向了終點。
不過,在李自成闖進皇宮,大明徹底覆滅的前24個小時,發生了2件怪事。
這2件事是導致大明王朝滅國的主要原因,崇禎皇帝本是可以避免的,但他卻做出了讓后世人難以理解的詭異決定。
那麼這兩件怪事都是什麼?
明朝從中晚期開始,逐漸走向沒落,掌權皇帝不作為,在百姓遇旱災,連頓飽飯都吃不上時,朝廷無力賑災,這才導致農民起義頻發。
如果能過上國富民安的日子,沒有被逼到連飯都吃不上的絕境,又有誰會鋌而走險造反,拿命去對抗朝廷呢?
可見在當時,百姓們已經不信任大明朝,發動起義,也是走投無路下的無奈選擇。
李自成,就是在這時,加入的起義大軍,而因為不滿朝廷,于苦難中掙扎求生的百姓太多,農民起義的隊伍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壯大。
不過,面對一支支農民起義軍,當時大明朝的皇帝,根本不在乎,在其看來,農民無非是一幫手拿鋤頭,沒什麼見識的粗人。
這些人聚到一起,根本干不成大事,所以沒必要浪費軍隊去鎮壓。
而且當時正著急處理滿人崛起反叛的外患,也沒有多余的精力去考慮農民起義軍。
就這樣,在大明王朝的無視下,農民起義發展的越來越壯大,等到朝廷開始重視,想要以武力鎮壓時,已經晚了。
李自成看準了時機,在朝廷無暇顧及自己的這幾年里,招兵買馬,壯大自己的隊伍。
在覺得自己有對抗朝廷,并有極大的機會取勝時,他毫不猶豫的打進了都城。
不過,就在皇宮門外,就在自己距離拿下大明王位僅有一步之遙時,李自成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十分不解,他竟然放棄了攻打皇宮,并向當時在位的崇禎皇帝請了降。
以李自成當時的勢力來看,崇禎皇帝手下那點兵,根本沒有與之對抗的能力。
所以,他想要突破皇宮的大門,簡直是輕而易舉的,進了宮,李自成就可自己做皇帝。
只要他愿意,一聲令下,宮門就會被攻破。
可是在距離成功僅差一步的時候,李自成卻選擇了放棄。
他甚至還對崇禎皇帝做出了承諾,只要崇禎能答應自己的一些條件,他愿意擁護大明,盡自己所能助其消滅其他的起義大軍。
明明可以當九五之尊,卻選擇了為人臣子,李自成的這番選擇,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而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崇禎皇帝在面對李自成的投降時,卻選擇了拒絕。
簡單來說就是,他不接受李自成的投誠,用不著李自成的擁護,李自成若想攻進皇宮,那自己會奉陪到底。
如果說當時崇禎皇帝手下兵強馬壯,有與農民起義軍對抗的實力,那崇禎的這番選擇沒有錯。
可關鍵,崇禎在當時已無力自保,李自成想要拿下他,不用費吹灰之力。
在這種危難時刻,李自成給了他一個活命并保全朝廷的機會,他竟然選擇了放棄。
也就是崇禎皇帝讓人難以理解的這個選擇,徹底摧毀了大明王朝最后一絲生的希望。
李自成在崇禎拒絕了自己后,立即出兵攻打皇宮,沒過多久,宮門被破,明朝至此結束了自己276年的歷史。
而崇禎皇帝在滅國后,也選擇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煤山自縊而亡。
在其死后,世人對他當時的選擇非常的不解。
一是拒接了李自成的投降,二是明知自己敵不過農民起義軍,卻仍死守皇宮。
雖然當時明朝的氣數已盡,但崇禎皇帝若是想帶著家眷逃出皇宮,也不是難事。
慈禧和光緒當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時,尚且還能棄宮逃命,崇禎皇帝又有何不能呢?
可他不僅沒有逃亡,反而命令自己的嬪妃自盡,讓自己的皇后自盡。
甚至還親手砍殺了自己的2個女兒。
都說「虎毒不食子」,在危難關頭,崇禎皇帝不僅沒有想辦法保全妻女的性命,甚至還自己動手殺了他們。
這種傷害至親的做法,放在現在,很難讓人理解。
再說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逃出宮門保住性命,萬一以后會有光復大明的機會呢?
如果崇禎皇帝接受了李自成的投降,亦或是提前帶著家眷逃出了皇宮。
那麼在歷史上,有關大明王朝的記載將會被改寫,或許明朝,不會僅僅只有276年的歷史。
對于崇禎皇帝的做法,后世多覺得詭異,直至今日,也有人難以理解。
但其實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他的選擇。
因為崇禎皇帝并不是普通百姓,作為一國之君,他應有為人君主的骨氣。
拒絕投降,拒絕逃亡,或許是因為他知道大明氣數已盡,不想做李自成的傀儡,不想家人過著被人控制或是逃亡的生活。
后世難以理解,或許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對當時崇禎皇帝的處境感同身受。
其實看后續歷史的發展,就會知道,崇禎皇帝當時的選擇并不重要,因為清軍沒過幾年就打進了山海關,李自成在自立為王后沒多久就身亡了。
大明的氣數已盡,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清朝會將其取代的事實,區別只在于早幾年晚幾年的時間上罷了。
「成王敗寇」,自古便是如此,如果明朝中晚期的皇帝們能有所作為,也不會早早葬送了老祖宗打下來的基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