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形式有很多,有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有影視作品。在我國古代,對于愛情大家也是心生向往的,但是面對感情也比較含蓄。
清朝詞人朱彝尊就用詩詞記錄了他禁忌的愛情故事,短短27個字,訴盡了對妻妹馮靜志深深地克制的愛戀與思念。
朱彝尊的曾祖父是朱國祚,是一位進士,但是到朱彝尊出生的時候,家境早已沒落,但是因為傳承的緣故,朱彝尊家庭還是十分注重讀書的。
朱彝尊自小接受熏陶,對于讀書也是十分認真的,尤其喜歡寫詩作詞,當時有一位費姥姥,她常常來往于朱家和馮家。
可能費姥姥有意撮合朱家與馮家,常常在朱彝尊母親面前夸獎馮家長女馮福貞,認為馮福貞聰慧可人。
朱彝尊的母親就心動了,經過努力成功和馮家馮福貞定親,但是隨著朱彝尊漸漸長大,家中的經濟狀況也越發不好了。
在他17歲的時候家中遭難,糧食顆粒無收,他們也越發拿不出像樣的聘禮去迎娶家境好上很多的馮教瑜的女兒。
面對困境,朱家不愿意放棄這門好親事,朱彝尊又是一介書生,這樣的情況似乎應驗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俗語,朱彝尊無法改變現狀于是入贅了馮家。
馮家接受了,但是面對入贅的朱彝尊,又不能為家庭帶來利益,大家雖然面上不說,但是心里對他還是看不上的。
而從小困苦的朱彝尊面對別人或明或暗的鄙視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放在心上。
以贅婿的身份在馮家生活的朱彝尊可謂是苦不堪言,一片灰暗,他也希望改變現狀,顯示自己的價值。
于是朱彝尊去參加科考,但是卻屢次不第,只好做了西席(私塾老師或幕友)補貼家用。
但是朱彝尊這樣做卻仍然被妻子嫌棄,他內心十分痛苦,但是小他7歲的妻妹卻給他灰暗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活力和色彩。
因為馮靜志也十分喜歡詩詞,對于有才學的朱彝尊十分尊敬和敬佩,于是常常去請教朱彝尊。
朱彝尊就開始教導馮靜志讀書學詩,馮靜志聰穎機敏,學得又快又好,令朱彝尊對她萌生了好感。
二人的相處逐漸多了起來,馮靜志也慢慢長大,但是她的活潑可愛一直沒有改變,但是隨著她的長大,與妻子沒有愛情的朱彝尊就對馮靜志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
馮靜志對朱彝尊這樣有學識的人當然也是有好感的,但是對于兩人來說這樣的感情是不可以存在的,于禮不合,于情不適。
都說愛一個人是藏不住的,馮靜志和朱彝尊都知道對方的心思,但是兩人的身份注定二人的愛戀只能是鏡花水月,也正是這樣兩人十分克制,并沒有逾越。
後來就到了馮靜志的婚配的年紀,這幾年馮家也不復當年的風光,家境也漸漸沒落了,吳家巨富前來求親,馮母同意了。
但是馮靜志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吳家巨富的兒子樣貌丑陋,為人粗鄙,馮靜志對他毫無感情。
不僅如此在婚后此人還常常對馮靜志非打即罵,這時候的馮靜志不由思戀才華橫溢的姐夫,為她困苦的生活增加一絲念想。
後來馮靜志的丈夫去世,馮靜志成了寡婦,與家中常常往來,二人還是難以克制心中的感情,常常互訴衷腸。
但是這份感情是禁忌的,二人還是守著最后的底線,沒有逾越,後來馮靜志在各種思慮中早早地離開了人世,當時的馮靜志只有33歲。
朱彝尊直至老年終于謀到了一份官職,在此之前他一直醉心于詩詞,終日與詩詞為伴,也正是如此,他不經意開創了「浙西詞派」。
他也用自己愛的詩紀念了自己的愛人馮靜志,他的第一本詞集叫《靜志居琴趣》,記錄了自己與靜志的點滴,述說自己的愛戀。
但是這樣的感情在禮教嚴苛的時代卻不為世人容,引起了許多流言蜚語,但是朱彝尊沒有妥協,勇敢地講述了自己對妻妹的愛。
已經成為詞壇領袖的他,不懼這些流言蜚語,在編寫詞集的時候堅持不刪除講述自己與妻妹愛情的《風懷詩》。
即便這些詞可能使他失去進入孔廟,享受春秋祭祀的資格,他依然沒有刪去。
但是在這些詩中也成就了他,其中的朱彝尊暮年所寫的《桂殿秋》更是使陳延焯,葉嘉瑩等人贊嘆不已,甚至說這是他的巔峰之作。
「桂殿秋 思往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這短短27個字,堪稱經典,將朱彝尊眼中的馮靜志描繪得淋漓盡致,其中蘊含的朱彝尊對馮靜志的感情更是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其中的克制與愛戀用短短27個字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這樣的愛戀,這樣的描繪,讓很多人覺得這首詩的境界比納蘭性德更勝一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朱彝尊為了心底的那份美好的感情,寧愿失去進入孔廟的資格也要讓這首詩流傳下去。
而馮靜志也因為這份感情最終郁郁而終,可能是有遺憾吧,這份禁忌的感情,似乎也沒那麼讓人如鯁在喉。
但是二人的緣分可能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在困頓的時候,連家人,親近的髮妻都不理解的時候,馮靜志卻如小太陽一般,溫暖了朱彝尊冰冷的心。
而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連家人都不為馮靜志出頭的時候,只有朱彝尊愿意勸解馮靜志一二。
正是這份感情的純粹與美好,朱彝尊才寫出了如此精妙絕倫的詩,這首詩就像他們的感情,苦澀卻又讓人心甘情愿地品味其中的美好。
這樣的感情讓朱彝尊一生都難以忘懷,這樣的難以忘懷讓朱彝尊寧愿違背禮教也想將這份美好宣告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