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為了爭權奪利,發生過許多兄弟相殘的戲碼。特別是在混亂黑暗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樣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
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南唐開國君主李昪,就想用一杯毒酒了結弟弟的性命,誰知弟弟看穿了他的陰謀,一句話便讓李昪的陰謀破產。他究竟說了什麼?又是如何保住性命的呢?
五代十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仍,許多無辜的百姓飽嘗離亂之苦,李昪也是其中之一。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戰亂而死去,不久之后,他的母親也因病而亡,幼小李昪被迫開始了流浪生活。
李昪的幼年生活雖然悲慘,但與其他流浪兒相比,他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當時被封為弘農郡王,后來建立了南吳政權的南吳太祖楊行密。
幼年的李昪相貌不凡、聰明機敏,在一眾流浪兒中鶴立雞群,楊行密一眼就看中了他,將他收為養子。
在五代十國時期,養子也具有繼承權。楊行密是權臣,早已大權在握,離自立為王只差一步。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繼承權早已鬧得不可開交,此時平白無故又多了一個競爭者者,自然不能接受。
迫于兒子們施加的壓力,楊行密只能將李昪托付給手下最信任的大臣徐溫,于是李昪輾轉成為了徐溫的養子,并改名為徐知誥。
由于有過一次被養父拋棄的經歷,害怕歷史重演的徐知誥變得格外孝順。雖然剛到徐家時,他年紀尚小,但晨昏定省,所有禮節都十分齊備,徐溫夫婦生病,他就親自服侍,半步不離病榻。
徐知誥當時的想法,我們可以從他九歲時寫的一首《詠燈》中一探究竟:「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
詩中,徐知誥將徐溫稱為主人而非父親,可見他始終將自己當做外人,為了免遭拋棄,他只能用盡渾身解數討好徐溫。
不僅是徐溫,連徐溫的兒子他也一并討好。畢竟當初在楊行密家,正是因為楊行密的兒子不能相容,徐知誥才被趕走。
徐溫有六個兒子,除了長子徐知訓之外,其余五個都比徐知誥的年紀小,但徐知誥仍然對他們十分恭敬,絲毫沒有兄長的架子。
即便徐知誥如此曲意逢迎,仍然無法得到性格暴躁、喜怒無常的徐溫的認可。有一次徐溫竟將徐知誥一頓暴打,然后將其趕出家門。等到徐溫回家時,卻驚訝地發現徐知誥還在家門口恭迎他。徐溫詢問原因,徐知誥回答說:「為人之子,離開父母又能到哪里去呢?」于是徐知誥重回徐家。
在日復一日的孝順攻勢下,徐溫終于被打動,對徐知誥說:「汝雖異族,然吾無親疏。」真正將他看做了自己的兒子。
隨著徐知誥的漸漸長大,徐溫也逐漸掌握了南吳的政權,此時,立誰為繼承者的問題又被擺到了台面上。
早先,由于徐知誥為人穩重,處事謹慎,徐溫已將家事交給他一手打理。但治家與治國不同,徐溫愿意讓徐知誥打理徐家,卻舍不得將辛苦打下的基業交給他,而是將自己的親生長子徐知訓定為接班人。
可惜徐知訓不爭氣,恣意妄為,惹禍上身。
徐知訓原本與大將朱瑾關系很好,有師徒的情誼。可是有一次朱瑾派自己家妓去問候徐知訓,徐知訓見其美貌,竟要將其占為己有。經此一事,兩人反目成仇。
后來徐知訓又忌憚朱瑾的勢力,將他外放,更加引起了朱瑾的記恨。于是朱瑾假借宴會的名義,將徐知訓騙到家里殺死。
而徐知誥呢?他二十一歲時便幫助徐溫操練水軍,二十四歲時便因平叛有功升為南京刺史,將南京治理得井井有條,吸引了許多能人投奔。
長子已死,諸子年幼,而徐知誥又政績斐然,深得民心。經過一番權衡,徐溫將徐知誥立為繼承人,代替徐知訓成為了吳國第二號實權人物。
成為了繼承人的徐知誥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是更加恭敬的對待徐溫。但血緣關系仍然是橫亙在父子之間的一條天塹,無論徐知誥如何努力也無法逾越。
隨著親生次子徐知詢的長大,徐溫改立繼承人的想法也越發強烈。終于在公元927年,徐溫決定立徐知詢為繼承人。但世事無常,徐溫突然在改立繼承人的前夕暴斃,徐知誥陰差陽錯保住了權力。
因為徐溫的早死,徐知誥保住了政權,在吳國大權獨攬。而徐知詢則繼承了徐溫的兵權,開始與徐知誥抗衡。雖然朝中的大臣,包括徐知詢的親生兄弟都一邊倒的支持徐知誥,若是開戰,徐知詢毫無勝算。但徐知誥不愿用兵,他想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解決徐知詢。
于是,徐知誥以設宴為名,請徐知詢到宮中赴宴。宴會上,徐知誥端給徐知詢一杯毒酒,說:「希望弟弟你可以活到一千歲。」
徐知詢知道徐知誥不懷好意,于是起身將杯中的酒分給徐知誥一半,說:「我愿將酒分給與兄長一半,兩人各享五百歲。」
徐知誥看著眼前的毒酒,一時犯起了難。他自己不敢喝,也不好意思催促徐知詢喝。正在僵持之際,一位名叫申漸高的伶人出來解圍說:「兩位大人的福氣不止千歲,這杯酒就讓小人來喝吧。」將兩人眼前的毒酒一飲而盡,帶著杯子離開。
等到徐知誥派人將解藥送給申漸高時,他已經因腦部潰爛而亡,死狀慘不忍睹。而徐知詢雖然在這次毒殺中保住了性命,但不久之后還是被徐知誥找理由殺死。
公元937年,徐知誥逼南吳末代皇帝楊溥退位,自己登基建立齊國。兩年后,為了增加自己的統治合法性,他改回原名李昪,自稱是李唐后人,國號也改為唐,史稱南唐。
奪權之路上遍布著無數陰謀與陷阱,李昪能從一個朝不保夕的流浪兒成為南唐的開國之君,一方面在于他足夠幸運,能夠繼承徐溫的權力,另一方面則在于他足夠狠辣,能夠毫不留情的掃除眼前的所有障礙。
可惜南唐僅僅傳了三代,就被宋太祖趙匡胤滅亡,徒留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