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國轶事
後宮秘史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匯
历代皇帝
野史分享
三國風雲
趣闻历史
史料记载
古墓文物
全部
    
胤祹:父親在位61年,母親活了97歲,手握大權不奪嫡,他才是贏家
2023/07/11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七, 乾隆帝正在江南進行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南巡,宗人府送來一封急報,內容是向乾隆匯報 定妃萬琉哈氏病逝的消息。乾隆看完后,感慨萬千,下旨讓定妃的遺體在履親王府多停放幾日,一定要等自己回去親自到金棺前祭奠。

這位定妃萬琉哈氏,可不是乾隆的妃子,也不是雍正的妃子,她是在康熙十四年入宮的秀女,是康熙的眾多嬪妃之一,在當時,應該叫 太皇太妃。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位定妃還創造了一個記錄: 她是清朝276年中最長壽的后宮嬪妃,她去世時,享年97歲。

當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回到京城,果然兌現諾言,親自到定妃金棺前奠酒,并好言勸慰定妃之子、乾隆的十二叔 祹。

當允祹因喪母而傷心流淚時,乾隆猛然想起,允祹已經72歲。看到十二叔滿頭白髮,乾隆更是感慨不已。回宮后,乾隆對太后說,希望自己到古稀之年時仍能有母親可以孝敬。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說,長壽基因是有遺傳性的。定妃是清朝最長壽的后妃,他的兒子 祹實際上也是康熙35個兒子中最長壽的一個。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愛新覺羅· 胤祹,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帶大家了解一位不一樣的清朝皇子。

一、庶妃生阿哥,宮女養皇子

在寫胤祹之前,筆者需要贅述一下:康熙帝一共有35個兒子,正式序齒的有24人,雍正登基后,諸位兄弟為了避諱皇帝名,主動將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 本文,筆者為了避免混亂,將統一采用諸位皇子在康熙年間的名字,例如胤祹、胤禮等。

根據《清史稿·諸王傳》記載:

履懿親王胤祹,圣祖第十二子。

胤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他原是康熙第二十一子,因前面夭折的兄弟較多,胤祹序齒第十二,人稱十二阿哥。

胤祹的生母 萬琉哈氏入宮較早,她是康熙十四年的秀女。根據《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記載,萬琉哈氏和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後來的孝恭仁皇后)是同一天進宮的。

然而,萬琉哈氏和烏雅氏的境遇卻截然不同。烏雅氏入宮第四年被晉升為嬪,第五年被封為德妃。萬琉哈氏卻在皇宮內當了40多年的庶妃,連個「嬪」位都沒得到。即使在康熙二十四年她生下胤祹,康熙仍然沒有升她的位份。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才吩咐禮部,要冊封后宮中年齡在四十歲以上且生育過皇子的嬪妃,萬琉哈氏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她被封為 定嬪

從萬琉哈氏在康熙朝的「履歷」可以看出,她是不受寵的。而在清宮中,「子以母貴」是鐵的法則,這也就意味著胤祹并不是康熙寵愛的皇子。

胤祹的童年幾乎無跡可查,胤祹第一次在正史中出現,發生在康熙四十八年,這一年,胤祹已經24歲。《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貝子。

康熙四十八年,24歲的胤祹被封為貝子。而他24歲之前被省略的記載,更可以印證他「不受寵」的狀況。那麼,這一年胤祹被封為貝子,是因為他立了什麼大功,討得康熙的歡心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據《清史稿·圣祖本紀》記載:

(康熙四十八)冬十月戊午,冊封皇三子胤祉誠親王,皇四子胤禛雍親王,皇五子胤祺恆親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䄉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俱為貝勒。

意思是說,康熙四十八年十月的時候,康熙大封皇子,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被封為親王;七阿哥、十阿哥被封為郡王;九阿哥、十四阿哥為貝勒。而胤祹也是在這一時期被封為貝子的。

換句話說,胤祹被封爵位,并非是康熙特別寵愛于他,而是康熙雨露均沾的結果。而且,當時年齡比他小的十四阿哥被封了貝勒,他卻只被封了貝子,可見,他仍舊是不受重視的皇子。

胤祹的人生中,還有一個對他影響深遠的女子,這位女子是清朝最特殊的宮女—— 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本是 孝莊文皇后的侍女,因撫養過康熙帝,還曾做過康熙帝的啟蒙老師,因此備受尊重。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阿哥胤祹出生,按照清朝祖制,嬪位以下的嬪妃是沒有資格撫養皇子的,因此,胤祹注定不能被生母萬琉哈氏撫養。

兩年后,孝莊文皇后病逝,康熙見75歲的蘇麻喇姑孤寂無依,便決定送一個孩子在她身邊,以慰她的晚年。就這樣,康熙選中了當時年僅2歲的胤祹。

胤祹的到來,給蘇麻喇姑的生活增加了生機和樂趣,在此之后,蘇麻喇姑在清宮中又生活了18年,成為清宮中的奇女子。

毫無疑問,若無胤祹,蘇麻喇姑的晚年不會如此豐富。反之,蘇麻喇姑對胤祹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蘇麻喇姑性格恬靜,無欲無爭,在他的教育下,胤祹為人踏實,不做無謂的覬覦。這種影響,直接決定了胤祹的人生。

二、九子奪嫡亂,胤祹初崛起

在清朝11位皇帝中,康熙帝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苦惱就是晚年的儲位之爭。康熙很早便立下嫡子胤礽為太子,卻沒有及時打壓其他皇子。待諸位皇子年富力強,紛紛覬覦太子之位,而太子為了自保,逐漸開始不擇手段,由此造成兄弟不睦,甚至刀劍相向,這就是后世常說的「九子奪嫡」。

胤祹雖然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但這件事對他還是頗具影響的。

據《清史稿·諸王傳》記載,從康熙四十八年胤祹被封為「貝子」后,他就屢次被康熙召見。「 自是有巡幸,輒從。」即:康熙只要出宮巡查,必然會帶上胤祹。

胤祹之所以從一個受冷落的皇子變成康熙面前的熟面孔,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大阿哥胤褆因被三阿哥胤祉舉報有「魘鎮」太子之嫌,從此失去了「圣心」。胤褆、胤礽的接連「出事」,讓康熙有些心灰意冷,因此,他開始擴大考察對象。雖然此后胤礽被復立為太子,但仍沒有改變康熙此心。胤祹便因此進入康熙的視線。

第二,胤祹當時已經24歲,且被康熙封為貝子,他已經獲得參與朝政的資格,并開始在康熙的授權下「辦差」。

當時的奪嫡形勢是比較嚴峻的,康熙的諸位年長的皇子中,有 志在必得者,有 騎虎難下者,也有 猶豫不決者,更有 避而遠之者,而本文的主人公胤祹則屬于后者。他不爭權,也不站隊,遇到皇子間的爭斗,他總是躲得遠遠的。

胤祹的這種心態,得到了康熙的認可。據史料記載,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突然下旨賞賜胤祹白銀4000兩。

需要注意的是,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清朝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廢,幽禁于咸安宮。而有意思的是,當時康熙并不是只賞賜了胤祹,還賞賜了五阿哥 胤祺、七阿哥 胤佑等人。

胤祺、胤佑都是無意奪嫡之人,再加上本文的胤祹,他們第三人獲得賞賜,康熙的用意不言而喻。

對于一個從前不受寵的皇子來說,沒有什麼比父親的認可更讓他振奮。接下來,胤祹似乎也受到了康熙的鼓舞,他承擔了更多康熙給他的差事,而且每次都辦得很好。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的嫡母 孝惠章皇后去世,康熙對這位嫡母非常尊重。康熙在傷心之余,任命胤祹署內務府總管事務,主理太后喪儀。胤祹非常勤勉,一絲不茍。最后,因為「辦事妥帖」,得到了康熙的重點夸獎。之后,康熙開始頻繁命胤祹前去辦差,例如:

一年后,康熙命胤祹前去辦理正白旗滿、蒙、漢三旗的旗務;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的嫂子、裕親王福全之妻去世,康熙命胤祹負責治喪等 。

康熙六十年,九子奪嫡已經來到最后的關頭,隨著胤禩因「斃鷹事件」失去圣心,真正有機會角逐皇位之人,只剩下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這一年的正月,年邁的康熙帝不打算去盛京祭拜三陵,而是打算派一位皇子替自己前去。因當時十四阿哥遠在西北領兵,三阿哥胤祉曾委婉表示愿意去盛京。但康熙最終下旨,派四阿哥胤禛、十二阿哥胤祹攜弘晟前去盛京行祭拜禮。

弘晟是誰?是三阿哥胤祉之子,因胤祉被封為誠親王,弘晟是誠親王世子。

筆者分析,當時康熙內心已經屬意胤禛,所以想讓胤禛代自己去祭祀祖先。但又怕傷了胤祉的心,或者出于保護胤禛的目的,因此才選擇讓胤祉之子弘晟同去。而胤祹能被安排到盛京去,不僅是因為他有「貝子」身份,更重要的是胤祹辦事妥帖。

接下來,胤祹明顯更忙了,當年五月夏至,胤祹被康熙派往天壇行禮,八月中秋,胤祹再次被康熙派往祭祀。康熙六十一年的五月和八月,還是胤祹代康熙前往行禮。

種種跡象表明,在九子奪嫡末期,胤祹逐漸被康熙重用。在康熙去世之前,康熙帝下旨,令胤祹擔任鑲黃旗滿洲都統。

有清一朝,八旗「都統」負責旗內事務,戰事甚至可以統管軍務,鑲黃旗滿洲都統更是八旗都統中最要緊的位置, 康熙將這個位置給胤祹,意味著胤祹已經手握大權。

然而,手握大權者,并不一定要參與奪嫡。在此期間,包括胤祉、胤禛、胤禵等都有意拉攏胤祹,但胤祹都委婉回絕了。

筆者認為,胤祹之所以不愿意參與奪嫡之爭,有三方面的客觀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 他從小受蘇麻喇姑的教養,與世無爭

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生母當時連個「嬪位」都不是, 這讓他的競爭資格大打折扣

最后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形勢并不明朗, 他只想踏踏實實做個宗親,無意拿自己和母親的未來去冒險。

三、皇叔歷三朝,德高且望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在位61年的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隆科多當場宣布遺囑,由四阿哥胤禛繼承大統。胤禛登基后,是為雍正帝。

雍正登基不久,立即開始了人事布局,胤祹被雍正加封為多羅 履郡王。在圣旨上,雍正給出加封胤祹的理由是「 曾經理三衙門事務井井有條」,言語中對胤祹的辦事能力頗為認可。

不僅如此,雍正還加封胤祹之母定嬪為妃,當時稱皇考定太妃。這對胤祹來說,是頗大的恩典。

曾有史學家認為,胤祹是參與過奪嫡的,他是四阿哥胤禛一派。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缺乏根據,至少,在史書上沒有記載過胤祹任何關于奪嫡的記錄。而且,從胤祹在雍正初年的處境,也能側面證明他并非雍正的「嫡系」,《清史稿·諸王傳》記載:

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命在固山貝子上行走。二月,因圣祖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降鎮國公。八年五月,復封郡王。

意思是說,雍正二年,宗人府彈劾胤祹辦事不恭敬謹慎,雍正因此褫奪胤祹的郡王爵位,降為貝子。二月,胤祹又因為在康熙的配享和封妃金冊上出現遺漏(將兩位后宮嬪妃的姓氏寫顛倒),再次被雍正降爵,降為鎮國公。胤祹被雍正冷落了6年之久,直到雍正八年,胤祹才被雍正恢復為郡王。

筆者曾寫過雍正時期的多位官員,雍正帝是一位愛憎分明的帝王,他對自己信任的官員一般都比較寬厚,不管是 李衛、田文鏡、鄂爾泰,還是 胤祥、年羹堯,從這些大臣身上都能印證這一點。但在胤祹身上,看不到雍正半點寬容。這足以說明,胤祹從一開始就不是雍正(胤禛)的心腹。

胤祹在被雍正貶為鎮國公后,展露了他的極為恬淡心性。他遠離政治中心,整日在家中讀書作畫,除非雍正召見,否則他都不輕易出門。

胤祹在雍正朝真正受到重用,發生在雍正八年之后,也就是他被恢復郡王爵位之后。當時,怡親王胤祥已經去世,在宗室中,雍正能借助之人并不多,果親王胤禮(十七爺)身兼數職,忙得不可開交,雍正便有意重用胤祹。

例如,雍正九年,雍正本來已經下旨讓胤禮總理戶部三庫事務,但因為胤禮還要統管工部以及正黃旗蒙古、鑲紅旗滿洲等四旗事務,雍正便下旨讓胤祹代管戶部三庫。

事實證明,胤祹在辦差方面的確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管理下,戶部三庫井井有條,雍正欣賞不已。到了雍正十二年,胤祹已經是雍正諸位兄弟中年齡最長者,開始署理宗人府,成為名副其實的宗室大佬。

清朝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在圓明園駕崩,臨終前留下遺詔,命 胤祿、胤禮、鄂爾泰、張廷玉四人輔佐寶親王 弘歷,即乾隆帝。

乾隆登基后,立即令胤祹負責雍正的喪儀。兩個月后,乾隆下旨:

履郡王允祹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朕意欲晉封親王。

就這樣,胤祹在被封為履親王,仍掌管宗人府。

清朝的宗人府是專門管理皇家事務的機構,包括掌管皇室玉牒,管理宗室子弟等職能。再加上胤祹是當時康熙諸子中年齡最長的一個,這就造就了胤祹在乾隆初年擁有較高的身份。

四、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胤祹在宗室內雖然德高望重,但他并不跋扈,他在宗室內口碑極佳,對乾隆恭敬,對宗室子弟較為寬厚。

乾隆二年,果親王胤禮去世,乾隆便派胤祹代表宗室到泰陵祭祀,此后的4年內,清朝凡有「 祭天、亨太廟、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農」等事務,基本上都是由胤祹恭代帝往行禮。直到乾隆六年,皇長子 永璜逐漸長大,胤祹的部分擔子才被永璜分擔。

乾隆六年,乾隆出巡,胤祹被委以重任,留在京城總理事務。在京城期間,胤祹幾乎每天天不亮就到了皇宮,凡事都和大學士們商量,然后每天都會把自己處理的政務和京城的近況形成奏本報給乾隆。若遇到大事不能決斷,他會立即派人快馬加鞭請示乾隆,從來不敢擅專。乾隆在外三個月有余,胤祹處理政務井井有條,沒有一件逾矩之事發生。

事實證明,胤祹的能力在雍正諸位兄弟中,也算是佼佼者。

然而,自古以來,皇家都不缺少有能力的皇叔。但是,有能力又懂得謙遜的皇叔其實并不多。胤能夠獲得較好的結局,和他深諳帝王之心有莫大關系。

作為食清廷俸祿的宗室王爺,胤祹對百姓的疾苦也十分關心。乾隆十六年,山東各地因暴雨導致米價上漲,看到來京城的乞丐逐漸增多,胤祹不惜入宮和大學士們爭論,他力勸乾隆開倉放糧,并下旨禁止官紳和百姓爭購糧食,最終,乾隆聽取了他的建議。

另外,對于身陷貪污、科舉弊案的官員,胤祹也建議嚴懲。

歷史上,關于胤的政治思想幾乎沒有描述,但從他上述表現來看,他算得上是一位親民且有正義感的王爺。然而,這樣一位清代王爺,卻差點絕嗣。

胤祹一生有1妻8妾,共6個兒子卻夭折了5個,乾隆十五年,胤祹最后一個兒子弘昆也病逝了,這讓66歲的胤祹萬念俱灰。

當時,乾隆親臨履親王府安慰皇叔,并當場承諾,將四阿哥永珹過繼給胤祹為孫。

在清帝中,乾隆的「心眼」并不大,胤祹沒有親生兒子,對他來說也是一種保護。

乾隆十九年,乾隆帝親臨履親王府探望生病的定妃萬琉哈氏, 在乾隆的內心深處,他是羨慕十二叔的,畢竟,人到古稀之年仍能在母親跟前盡孝,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乾隆二十一年,胤祹以身體年邁,要在家照顧母妃為由,向乾隆請辭。乾隆再三挽留,胤祹仍堅持辭職,乾隆只好應允。需要說明的是,胤祹在此之前不僅負責宗人府事務,還身兼軍機處議政大臣行走、鑲黃旗滿洲都統等職。 換句話說,胤祹71歲之前,仍身居要之,頗受乾隆倚重。

三年后,乾隆在南巡途中聽聞胤祹之母定妃去世,他感慨萬千,待回京后親自給定妃奠酒。這就是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俗話說,有母親的地方就有家,母親去世后,胤祹沉浸在悲傷中很久都未能走出來。從此陷入病痛之中。

乾隆二十八年,履親王胤祹去世。乾隆悲痛不已,命胤祹的嗣孫永珹為其送終,并讓和親王 弘晝、五阿哥 永琪為胤祹戴孝,為其謚號「懿」。

胤祹去世時77歲,他是康熙帝31個兒子中壽命最長者。之所以會如此,一方面可能源于其母的「長壽基因」,另一方面也和胤祹恬淡的性格有關。

縱觀胤祹的一生,他最初是不幸的,他生于皇家,但 生母卻并不受寵

他有幸成為「貝子」,但 并不特別受康熙重視

他算得上文韜武略,他懂得治理朝堂、他理解百姓疾苦,卻 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大展宏圖

然而,胤祹卻是幸運的,他雖生于皇家,卻沒有卷入權力斗爭;

他雖貴為皇子,卻擁有超脫的心性;

他雖「位高權重」,卻也懂得謹慎收斂。

他雖然無子,卻因此降低了乾隆對他的戒心;

作為三朝老臣,胤祹的人生可能會有遺憾,但絕無悔意。

《老子》第二十二章中有一句話: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意思是說,正是因為不和他人相爭,所以走遍天下也沒有人與他爭。古人所謂的「委曲求全」,怎麼會是空話呢?它確實能夠「求全」啊!

胤祹用一生踐行老子的這一句話,實乃大幸!

呂布和黃忠兩人,誰的箭術更高?二人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2023/08/09
萬歷皇帝為何近30年不上朝?打開他陵墓的那一刻,才知道另有隱情
2023/08/03
宋太宗強幸小周后,讓畫師當場作畫,為此李煜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晴川:是康熙厭惡的兒媳婦,雍正登基后將她挫骨揚灰
2023/08/03
歷史上真正的甄嬛:一生無寵靠兒子笑到最后,死后拒絕與雍正合葬
2023/08/03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2023/08/03
史上最牛和尚:權傾朝野玩弄公主和女皇,因太囂張32歲被亂棍打死
2023/08/03
北魏高皇后遷葬遇詭事:一丈長的大蛇趴在棺上,蛇頭刻著「王」字
2023/08/03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殺!換來30年的安定
2023/08/03
三國中被劉備、諸葛亮嫌棄的大將,卻能輕松斬殺徐晃,他有多厲害?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