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獻刀,是人們熟悉的三國故事。說的是曹操身藏寶刀,要去刺殺董卓,不料引起董卓警覺,曹操急中生智,假裝獻刀,暫時化解了眼前危機,隨后一溜煙逃走了。這十分符合曹操機警狡詐的性格,可是,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史書中根本沒有這回事。
《三國志》記載,董卓一入京城,就把持了朝廷大權,他首先廢了少帝,改立了漢獻帝。這是一件大事,董卓是想樹立個人權威,但卻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遭到很多人反對。袁紹就與董卓公開翻臉,憤而出走。所以,董卓這一手,既不得人心,也得不償失。
曹操對董卓廢立皇帝是什麼態度呢?《三國志》沒有記載。但曹操曾經說過:「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情。」連昏庸無道的漢靈帝,曹操都不同意廢掉,何況少帝只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所以,曹操肯定是不同意的,而且對董卓心生憎惡,這從他離開董卓的行動上,就能看得出來。
當時,在對待廢立皇帝的態度上,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忠義、眼光和政治才干。董卓為了自己的野心,一意孤行,悍然廢立皇帝,加劇了天下震蕩,他才是真正的奸雄。 袁紹和袁術,一個想另立皇帝,一個干脆自己當皇帝,都屬于目光短淺的平庸之輩。
只有曹操,一生沒干過廢立之事,即便大權在握,即便漢獻帝恨他,甚至想殺他,曹操都始終沒有廢他。孫權曾經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卻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曹操的做法,是利用皇帝,反正皇帝在自己手里控制著,何必廢立呢?相比之下,曹操是高明的,他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董卓也看出曹操有才干,便想拉攏他,為已所用。董卓上表推薦曹操為驍騎校尉,想與他共商大事。曹操厭惡董卓,自然不肯依附,于是,悄悄溜出洛陽城,改名換姓,沿小路向東而去。
董卓知道以后,覺得這小子不識抬舉,惱羞成怒,向各地發出通緝令,捉拿曹操。令人費解的是,當時朝中大臣逃跑的不少,董卓都沒有通緝追捕,甚至袁紹憤而出走之后,還封給他一個勃海太守的官職,為何單單不放過曹操呢?大概董卓也看出來了,曹操不是平凡之輩,既然不能為已所用,那留下他必有后患,不如及早除掉。
從《三國志》記載來看,曹操根本沒有獻刀這回事,其他史書也沒有記載。
《三國演義》為了刻畫曹操的性格,增強情節的生動性,特意虛構了曹操獻刀這個故事。《三國演義》說,董卓專權后,司徒王允宴請眾臣,掩面大哭說:「董卓欺主弄權,社稷難保。可憐漢朝天下,今日竟喪于董卓之手。」眾臣也都跟著哭了起來。曹操卻拍掌大笑說:「你們能哭死董卓嗎?聽說司徒有一口寶刀,愿借來刺殺董卓」。眾臣都敬佩曹操忠烈。
其實,在洛陽的時候,王允還沒有產生刺殺董卓的念頭。王允和董卓,都是何進的親信,董卓進入洛陽后,王允積極幫助董卓處理善后,董卓提拔他當了司徒。直到遷都長安以后,董卓的暴行引起公憤,王允才有了除掉董卓的想法。
曹操自告奮勇,要去刺殺董卓,第二天,他身藏寶刀,來到董府。董卓與曹操閑聊一陣后,便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曹操見機會難得,急忙拔刀在手,就要行刺。不料,董卓在衣鏡中看見曹操拔刀,回過頭來,吃驚地問道:「你想干什麼?」恰在這時,呂布來到了門口。
曹操見事情敗露,命懸一線,急中生智,跪倒在地,說:「我有寶刀一口,獻于恩相。 」然后,匆忙告辭出去,騎馬逃之夭夭。等到董卓和呂布反應過來,曹操早已不知去向,于是,董卓下令緝拿。故事編得有聲有色,十分精彩,曹操狡詐善變的形象,也躍然紙上。
曹操刺殺董卓,是虛構的,但在歷史上,確有刺殺董卓的事件發生,而且不止一次。裴松之在補注中,引用了謝承《后漢書》的史料說,董卓作亂,百官震栗,唯有伍孚,心懷忠義,欲殺董卓。伍孚當時擔任越騎校尉,董卓很器重他。
有一天,伍孚身藏利刃,來到董府,閑聊一陣后,告辭離去。董卓把他送到門口,還親熱地拍拍他的肩膀。伍孚冷不防拔出刀來,刺向董卓,董卓一躲,沒有刺中。董卓的侍衛隨即向前,將伍孚亂刀砍死。伍孚死前,怒目圓睜,大罵不止。另外,荀攸也參與組織過刺殺董卓的另一場陰謀,同樣沒有成功。荀攸後來成為曹操的重要謀士。
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伍孚刺董卓的故事,基本上與史書記載相符,并且作詩贊曰:「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
曹操離開董卓,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險境,被人捉住,幸運的是被放走了,逃脫了性命。然而,捉放曹的并不是陳宮,而是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