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應該是古代封建專制社會時期,最振奮人心的一句口號。當某一個王朝的政治體系逐漸腐朽和崩壞,必有人發動起義,對抗黑暗的統治。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不少人起義失敗,也有不少人在起義的過程中,逐漸因權力而迷失了自己,但他們的出現,就已經證明人民的生命力,永遠存在。
只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以后,卻出現了后人難以理解的一個問題:同樣是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被稱為太祖,有的被稱為高祖?這兩種不同的稱呼,究竟有什麼區別?
除此以外,明朝朱棣并非開國皇帝,為何也有成祖之稱?想要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不得不從中國古代皇帝廟號的由來開始說起。
皇帝能夠享以廟號,早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人們時常在各類影視作品中聽聞,某一個皇帝上告祖先,其實也就是在祭祀先祖的過程中,匯報自己的功績。
在職期間,自己做了哪些好事、又錯了哪些錯事,對國家管理如何。當然,這部分皇帝大都比較勤政,若是昏君或無能之君,多半也沒有精力去做這些「無聊」的事情。
只不過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后人對前人的功績做出評判以后,才會決定哪些皇帝能夠以廟號為尊。
在他們看來,皇陵你隨便住,但廟號可不能隨便用,若泛濫則不顯珍貴,皇帝也不會懂得珍惜。
等到隋朝以后,這個潛規則才逐漸被打破,后世所有的皇帝,除去有相應的封號之外,廟號也未曾缺少。
值得一提的是,開國皇帝為祖、后世皇帝為宗,這一規矩也極少發生變化。像宋朝時期的趙匡胤為宋太祖,其弟趙光義為宋太宗,及至后來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等等,大家都老老實實地排隊選定自己的廟號。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后人清楚記得皇帝的功績,可缺點也同樣明顯,比如靖康之恥,大家第一時間就能想到宋徽宗與宋欽宗。
那麼太祖和高祖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以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例。前者被稱為唐高祖,后者被稱為明太祖,兩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奪取天下,為何廟號卻不相同。
其實答案很簡單,即他們爭奪天下的過程之中,有沒有依靠祖先建立的基業。若有,則以高祖為號;若無,則以太祖為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淵在建立唐朝以后,就將自己的祖先李虎追封為唐太祖。而他之所以順利奪取天下,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李虎留下的基業。
反觀朱元璋,年幼時父母傷亡,自己出家當和尚,并四處乞討才健康長大。在奮斗成為帝王的路上,朱元璋可比「富二代」李淵走得坎坷多了。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朱元璋自然沒有必要追封自己的祖先為太祖,自己就能當太祖。
但是李淵卻不行,他一旦逾矩,關隴集團不答應、天下士子也多會議論紛紛。而選擇高祖為廟號,即安撫民眾,又讓自己有了謙遜有禮的名聲,何樂而不為。
與實際的好處相比,名號什麼的,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
當然,中國歷史上也有十分「特殊」的皇帝,有著完全不同的廟號。就像前文提到的明成祖朱棣,在不是開國皇帝的情況下以祖為廟號,其原因就在于他是通過謀反、篡位得來的皇帝。
在他駕崩十七年以后,明世宗朱厚熜就干脆改謚追封朱棣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其次,則是漢高祖劉邦,很多人可能會想,劉邦奪取天下,也從來沒有依靠祖先的基業,為什麼后人有稱他為漢高祖呢?事實上,劉邦真正的廟號就是太祖,并非高祖。
只是劉邦的謚號為「高皇帝」,所以人們給念錯了。久而久之,漢太祖劉邦也就成了漢高祖劉邦。日常交流的時候,也沒人會在意這些細節。
最后,也是最特殊的皇帝武則天,根本就沒有廟號。現如今人們提到武則天的時候,也往往直呼其名,并沒有加上祖、宗之類的稱謂。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武則天雖然當過皇帝,但她最終是以皇后的身份過世。不僅如此,其實自武則天退位始,一直到封建社會滅亡,前人都不承認她是皇帝。
這樣一來,武則天就更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廟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