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的女性皇帝。在她的治理下,唐朝繁華昌盛,萬國來朝。
有次,武則天與眾臣飲酒作樂,醉酒后,她為一小國改了名字,此名還沿用至今。而且這個國家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的發達國家之一。
而這個被武則天改名的國家就是日本,從此前日本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就可以看出,日本自漢朝時期就已被稱為倭國。
而在東漢到隋朝,倭國都曾入朝上貢,屬于當時中國的附屬國。
隨著倭國國力的逐漸強大,倭國對于中國的態度也開始有了轉變,關于這一點從倭國與隋朝的外交來往中就有體現。
倭國在隋朝時期,就曾提出想要修改國名的想法,因為中國古代人民將倭國附近流竄的海盜,都稱為「倭寇」 ,而且「倭」字與「矮」字相似,有矮小的意思。
因此倭國認為,此名就像中華民族,稱四周的少數民族國家為「蠻夷」一樣,帶有貶低之意。
他們認為倭國是在東邊最遠處,是距離日出最近的地方,因此想要改名為「日出之國」,就是后來我們后來所稱的「日本」。
在《古今圖書集成》中有記載,在唐高宗執政時期,倭國一直想要修改國名為日本,特意派遣了使者前來。但唐高宗未曾承認倭國,更改國名為「日本」。
這一點在專門記載中日交流的書籍《善鄰國寶記》中有所證明,書中寫到,唐朝使者郭務悰,在出使倭國所攜帶的唐朝國書中,寫的是「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
國書中稱「倭王」就可看出,大唐仍然沒有承認倭國修改日本作為國號。
唐朝一直不愿承認倭國更改帶有恥辱性的國號,其實和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白江口海戰,息息相關。
這場戰爭唐軍以少勝多,將倭國水軍擊敗,也正是因這次戰役的失敗,倭國與唐朝的外交關系惡化。
而倭國國內,又發生了內亂,天武天皇上台后,便切斷了與大唐的所有外交聯系。
直到文武天皇即位,才重新與唐朝恢復了外交關系,并且派出代表團出使大唐。在文武天皇時期,也正是武則天執政時期,倭國派遣的代表團便來到了武則天的面前。
倭國代表團的遣唐使粟田真人,在初來大唐時,被詢問是何方來者。粟田真人回答,「我們來自日本,是日本派遣出使大唐的使者。」
大唐官員不解,再問:「日本是何處地界?」
粟田真人則答曰:「日本是位于大周楚州鹽城縣地界。」
大唐官員更加疑惑便問:「為何剛剛稱為大唐使者,現在又稱日本在大周地界,你們國家的國號怎麼更改了呢?」
粟田真人解釋道:「皇太后即位,改國號為大周,自然日本屬于大周地界。」大
唐官員觀其衣著后說:「聽聞在東邊有一倭國,衣著打扮瞧著與你相似,你們應該是倭國使者吧,隨我而來。」
在《舊唐書》中有記載,粟田真人喜好經史,博學多識,性情儒雅隨和,武則天便設宴,款待這位遠洋而來的遣唐使。
宴會之上,粟田真人夸贊來唐所經之處,無一不展現出大唐的繁華,而這些都是在武則天的治理下,才能實現。
這些話武則天聽后很是受用,觥籌交錯,粟田真人見武則天略有些醉意,便趁機將此番來唐的最終目的,告知武則天。
武則天心情甚好,在得知倭國請求將國號改為日本后,隨即就答應了粟田真人,將倭國改為日本。
在《史記正義》中就有記載,「武后將倭國國號改為日本國。」
自此,倭國就被稱為日本,而這個國名一直沿用至今。雖然日本曾經是作為中國的附屬國,數百年不斷派遣使臣來唐學習,在這期間日本猶如「小唐朝」,將唐朝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制度全都進行模仿。
但日本自明治維新后,便開始從封建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社會,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日本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亞洲四個發達國家之一,躋身世界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