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者,察言觀色是必不可少的一門課。尤其是在古代,官小人微倒還好,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經常跟皇帝打交道的。說一個字都要在腦子里轉半天,才敢說出口;皇帝問話,更是要在腦子里轉半天。
恨不得把皇帝的每個字都揉碎了、掰開來,細細咀嚼。就這樣,還是很容易就把皇帝給得罪了。所以說,能夠在皇帝身邊待久的,還特別受寵的,不僅僅是能干,還個個都是人精!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蔡新這個人,有能力、有才華、有腦子,這樣的人,只要不走歪路,必然是國家的棟梁之材。而后面他的官場之路也證實了這一點。從最開始的翰林院編修,到后來的翰林院侍講,再到后來的文華殿大學士,而后更是被加封為太子太師。
而且蔡新幾次請求退休,都不被允準,可見蔡新此人的確優秀,而且頭腦靈活,不然也不會得乾隆如此看重。而古代的官員想要退休遠比現在難的多,現在只要到了退休年紀就可以。
而古代,尤其是那些權臣重臣,想要退休那簡直是難如登天。 蔡新第一次請求退休,是為了照顧母親。結果前腳到家后腳乾隆的任務就來了,而且說晚幾年赴任也沒關系。這顯然是不同意了,所以幾年后,蔡新只得繼續上任,而且身兼要職。
在乾隆五十年正月的時候,舉辦了一場千叟宴,這個時候的蔡新已經是78歲的高齡了。在整個千叟宴上,蔡新的年紀是最大的,比乾隆都要大。次月,乾隆在講學的時候寫了一首《辟雍詩》其中有一句:「蔡新或備伯
而且自己還給加了個注釋:「若今之群臣,孰可當三老五更之席者,獨大學士蔡新長予4歲,或可居兄事之列」。這意思就是,聽說蔡新你比朕大四歲,那麼朕是不是應該用對待兄長的態度來對
按照常理來說,一般人聽到這種話之后,應該都會受寵若驚,然后連連推辭不敢當,最后再跪謝皇上圣恩。但是蔡新聽到此詩以后,竟然驚慌失措,絲毫沒有一點點高興。而當講學結束以后,蔡新立刻向皇帝請求辭官,告老還鄉。
乾隆充分地表達了一下自己的不舍之情,但是也沒有過多的挽留,也不再像之前那樣,而是很痛快地就準許了他的退休申請。這里就很有意思了,為什麼聽到皇帝的這首詩以后,蔡新會是這樣一個反應呢?
而且為什麼這一次乾隆痛快地答應了呢?是因為蔡新年紀太大了嗎?當然不是,這還是要從乾隆作地那首詩說起。古人的壽命本就受限于落后的醫療條件,普遍都不是很高。
但乾隆是個例外,無論是本人的壽命,還是在位的時間,乾隆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時間長度。所以乾隆到了晚年的時候,很是為自己的長壽驕傲的。但是這個時候卻出現了一個比他還要長壽的蔡新,而且自己還得以兄長之禮待他。
無論如何乾隆是做不到的。而蔡新呢?只是一個大臣,盡管他陪伴乾隆長達近半個世紀,那也不代表他在乾隆面前就可以忘記自己的身份。再怎麼樣,乾隆才是真正的君,是這個國家的天子,讓天子尊自己為兄,那不是找死嘛?
所以,蔡新聽到乾隆的這首詩以后,除了惶恐就是害怕,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也為了保住自己的晚節,他立刻就向乾隆請求辭職,回家好好養老去了。 顯然乾隆也是已經看蔡新不順眼了。
不然的話,之前蔡新請求辭官,乾隆為什麼不同意,而這次卻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呢?也幸好,雖然蔡新年事已高,但是智慧還在,能夠馬上聽出乾隆的弦外之音,并且立即做出令乾隆滿意的反應。
只不過,雖然如愿退休了,但是這退休之路真的是表面看起來光鮮,實則內里戰戰兢兢,這要是一個應對錯誤,那后果真是不敢想象。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想要陪伴在皇帝身邊,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皇帝的心意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上一秒可能還在跟你談論詩詞歌賦,下一秒,可能就會因為你一句無心的話而勃然大怒。總而言之一句話:皇帝心,海底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