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蜀漢名將王平,前半生「小荷從未露過尖尖角」,名不經傳。他在關羽、張飛和趙云等「五虎大將」的光環照耀下一直默默無聞,毫無建樹。
但在「街亭之戰」之后,王平的人生之旅開始逆襲,從名不經傳到揚名于世,成功地幫助了蜀漢多延續了數年的壽命,也改變了三國末期的歷史走向!
今天百味就帶領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你所不熟悉的王平: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今四川省渠縣東北),因為從小就寄養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
起初王平是曹操麾下的一名代理校尉,也就是一名下級軍官,由于他并沒有太多戰績的緣故,所以他的前半生在史記中也沒有過多記載。
在曹操親率大軍爭奪漢中的戰役中,王平主動請纓做為徐晃的副先鋒。
由于徐晃不聽王平建議,不敵趙云、黃忠等人大敗而歸,魏軍淹死不計其數。
哪知徐晃自持有曹操撐腰,不但不自我檢討,卻埋怨王平不救援他,處處刁難他,甚至還想殺了他。
王平狀告無門,有理無處說,只好把心一橫,率領本部人馬,一把火點燃魏軍營寨,趁亂投奔趙云而去。
趙云又將王平引薦給劉備,劉備得知王平熟知漢水地理,于是高興地說道:「我得子鈞(王平),取漢中無疑了!」
王平投降劉備后官職連升三級,劉備先后任命王平為「牙門將」、「裨將軍」,足以看出劉備對王平特別看重。
朋友們,大家都知道劉備看人很準,一般不會錯,比諸葛亮強很多,比如看透馬謖紙上談兵等等。
但王平作為降將,不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被重視,所以王平在加入蜀漢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名聲不顯,默默無聞地當了九年的「牙門將」。
「牙門將」就是負責統領工事、承擔防御任務的軍官。不難看出,此時的王平還是個不入流的小角色,不僅官職卑微,而且還面臨著降將的尷尬身份。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王平這才被任命為「裨將軍」(就是副將)。
此后,王平開始聲名鵲起,成為三國風云里「最燦爛的一抹霞」,最后功成名就「平安三侯」中的「安漢侯」、「鎮北大將軍」。
接著百味再講講王平在蜀漢末期的重要性以及他如何改變三國后期歷史走向?
王平有四次改變了蜀漢的命運,也改變了三國歷史走向,他也是最被低估的蜀漢名將,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王平是怎樣力挽狂瀾的。
第一次改變:力挽「失街亭」狂瀾,拯救蜀漢敗局;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馬謖率領王平作為前部主力,駐守街亭。
馬謖自恃熟讀兵書戰策,舍大道而上山屯守,任王平百般規勸也不聽。
據《三國志》記載: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結果被曹魏大將張郃圍困,并切斷水源,最終馬謖慘敗,手下將士四處逃竄。
只有王平沒有率軍撤退,他帶領著一千余人,排列著整齊的隊伍,鼓聲齊鳴、嚴陣以待,嚇得張郃不敢輕舉妄動冒然進攻。
王平這才得以把被打散的各營部隊重新聚攏在一起,然后又平安地把他們全部帶回蜀漢營地。
王平此舉避免了蜀軍的全線潰敗,也挽救了這一支蜀軍。
若沒有王平此番操作,致使張郃對戰局產生誤判,不敢貿然出擊。
反之,張郃則會率領曹魏大部隊直插諸葛亮后方,和隴右五郡的守軍,一起對諸葛亮形成包圍之勢,那麼諸葛亮所帶領的蜀軍,將會全軍覆沒。
戰后諸葛亮查明真相,嚴歷追責,免去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將馬謖與將軍李盛、張休等人斬首。
而王平卻因此役表現突出,被諸葛亮拜為「參軍」,并提升為「討寇將軍」,晉封為「亭侯」。
「街亭」失守后,諸葛亮的后路遭到威脅,無奈之下他只得宣布撤兵,第一次北伐,就這麼糊里糊涂的失敗了。
而王平卻在「街亭一戰」中得到諸葛亮的賞識,從此便逆襲人生,開啟了建功立業的余生。
諸葛亮還將自己親手組建的王牌部隊「無當飛軍」,也是蜀漢的精銳部隊,交由王平統領。
有的朋友問了:「無當飛軍」是什麼意思?百味給大家講解一下:
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即如今的云南、貴州、四川南部和廣西西部地區)后,遇到了一個相當大的麻煩:
南中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如壯、傣、佤和布朗等族,過著游牧生活,他們的彪悍在歷史上都是出了名的。
隨著戰爭的結束,南中一帶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斗士便失去了工作。
讓他們留在南方,無疑是在蜀漢政權中埋下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隨地都會爆炸,指不定哪天他們又會起兵造反。
諸葛亮在經過深思熟慮后,實施了一箭雙雕的有利政策:
利用這些彪悍的少數民族壯丁組建一支部隊,這樣既可以解決兵源,又可以穩定后方,簡直就是一舉兩得,而軍隊的經費就由當地富豪和富商解決。
諸葛亮又花費巨資將這些南中士兵和家眷一起,全部遷移到蜀中,他們總共分為五部,所當無前,名號為「飛軍」,因此叫做「無當飛軍」。
那麼諸葛亮花費這麼大苦心組建得「無當飛軍」,又有何厲害之處呢?
原來,「無當飛軍」就相當于蜀漢的特種部隊,共計一千人。
諸葛亮訓練他們有著嚴格的軍事標準: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
意思就是說:這些「飛軍」不僅在地面上射箭百發百中,而且騎馬飛馳時候射箭也要百發百中。
之所以號稱「飛軍」,就是因為這樣訓練出來的戰士,騎射精良,不論是單兵還是團隊的作戰能力,都是比較強的。
這只「無當飛軍」部隊,人人身披鐵甲,作戰驍勇異常,翻山越嶺如履平地,最擅長的就是攻堅戰、夜襲和突襲,他們的武器裝備則是箭頭上涂有巨毒的連弩和鋒利的鋼刀。
若非王平在「街亭之戰」中,展現出了超高的軍事能力,蜀漢政權可能真的會被提前終結。
也正是因為有了王平,蜀軍才得以保全,所以說王平在「街亭之戰」中,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是毫不夸張的。
第二次改變:「鹵城之戰」堅守南圍,力克張郃進攻。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這也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較量。
司馬懿當時并沒有直接攻打,而是采取其一貫的憑險堅守策略,不與諸葛亮正面交戰。
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動,就率軍退回鹵城。但司馬懿見諸葛亮撤退,也就繼續尾隨諸葛亮,來到鹵城附近,與諸葛亮繼續形成對峙之式。
雙方在對峙一段時間后,諸葛亮為引司馬懿出戰,決定賭一把,就率先出擊。
他命令王平撤出祁山堡的包圍圈,將軍隊全部集中在鹵城。
諸葛亮不惜自陷險地露出破綻,目的就是讓司馬懿上當,讓后坐等大魚上鉤。
此時司馬懿判斷時機已到,這正是一戰殲滅蜀軍的大好時機。
于是司馬懿果斷下令,讓張郃攻打位于鹵城以南的王平,自己則率大軍進攻鹵城以北的諸葛亮主力部隊,形成「鉗形攻勢」,準備一舉擊敗蜀軍。
朋友們,大家可知: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在「鉗形攻勢」下逃出生天。
當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大舉來攻后,立即分兵派將做好戰術部署:命王平固守南營,全力抵御張郃,自己則率主力部隊全力迎戰司馬懿部。
接下來王平面對張郃,也正是四年前,就是這個張郃打敗了馬謖,迫使諸葛亮占盡先機的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
而此次作戰的對手又是張郃,只要他能打敗王平,切斷漢軍后路,諸葛亮又會重蹈第一次北伐失敗的覆轍。
據《三國志》記載: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這一次王平沒有讓諸葛亮失望,面對張郃的挑戰和辱罵他臨危不亂,按照諸葛亮的將令只守不動。
王平以八陣圖布陣,牢牢守住城池,他手下的「無當飛軍」用弓弩毒箭擊退了張郃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一時間魏軍傷亡無數,張郃眼見無計可施,只得悻悻而歸。
王平因為成功地阻擋住張郃的進攻,為諸葛亮贏得了時間而一舉擊敗司馬懿,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據《三國志》記載: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終于,諸葛亮率領的蜀軍酣暢淋漓地打了一場大勝仗,斬首魏軍甲士(下級軍官)首級三千,玄鎧(鐵甲)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朋友們,在古代鐵甲可是最珍貴的軍需物資,一般只有伍長以上的軍官才有,而普通士兵有身皮甲就已經很不錯了。
經百味分析推算:從諸葛亮獲「甲首三千」和「玄鎧五千」就可以看出,此戰殺死下級以上的軍官就有萬余人,再加上傷亡的士兵,估計總數怎麼也得在3~5萬之間,其戰果絲毫不亞于當年關羽水淹七軍的戰績。
由此可見司馬懿的損失極其慘重,曹魏派到隴右的關中兵團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也就是說司馬懿的壓箱底的主力,基本全被諸葛亮消滅了,他自己就撿了條命跑回去。
「鹵城之戰」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但也是唯一的一次。
這一戰可把司馬懿打怕了,從此徹底認識到自己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可以說「畏之如虎」,再也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了。
王平憑此一戰,不僅報了街亭之仇,也用事實證明了自己沒有辜負諸葛亮的重托。
換一句話說,如果沒有王平守住南圍,張郃將會一路直下,阻斷蜀軍退路,那麼諸葛亮帶領蜀軍的第四北伐也會像首次北伐一樣,以失敗告終。
所以說,從「鹵城之戰」的意義上來看,王平又第二次改變了三國歷史走向。
第三次改變:分化魏延叛軍,避免蜀軍自相殘殺;
公元234年,諸葛亮不幸死于五丈原,臨死前把蜀軍指揮權交給了楊儀,這引起了魏延的強烈不滿,于是魏延率軍叛亂。
據《三國志》記載: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魏延率領部下率先南歸,燒掉棧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讓蜀軍不能順利歸回。
楊儀派先鋒王平領兵三千平叛亂軍,王平對著魏延的先鋒軍隊破口大罵: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意思就是說:丞相諸葛亮剛剛去世,死骨未寒,你們怎能倒戈相向?
魏延的軍士們羞愧難當,紛紛丟下武器繳械投降,使得魏延不戰而敗,最后被馬岱所殺,成功的避免了一場威脅蜀漢根基的內戰。
朋友們,要知魏延可是號稱蜀中「小關羽」,在諸葛亮死后,蜀漢根本沒有人能夠壓制魏延。
若沒有王平,試想蜀軍之中誰能抵擋「善養士卒、勇猛過人」的魏延?
王平單憑口舌之才,分化了魏延的軍隊,進一步擊敗了魏延,也正是這一操作,成功避免了蜀軍的火拼,保存了蜀軍的實力。
此一戰,幸虧有王平,不然三國歷史走向,又要發生改變了,這就是王平第三次改變了三國歷史走向。
第四次改變:力排眾議保衛漢中,為蜀漢續命。
諸葛亮死后,王平升任后典軍、安漢將軍,兼任漢中太守,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
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領兵十萬侵犯漢中,當時漢中的守軍不足三萬。
而能夠參加戰斗的兵員不足一萬五,實力差距懸殊,根本無法阻擋十萬魏軍。
此時城內將領紛紛建議退兵固守漢、樂二城,等待涪城方面的援軍前來,到時候再里應外合地擊退魏軍。
可是王平卻堅決不同意,認為若是退讓,曹魏大軍就會威脅到漢中,必成禍患。
應該堅守陽平關,決不能放棄,各自守戰,等待涪城的救兵。
于是眾將按王平計策行事,待涪城援軍和大將軍費祎援軍從成都相繼而至,曹魏大軍被擊退,成功保衛了漢中。
「漢中保衛戰」也正如王平當初所料,成功地阻擋曹爽軍隊進入漢中,最終和前來援助的蜀軍共同將魏軍打得丟盔棄甲,損兵折將,狼狽逃回關中。
「漢中保衛戰」之后,王平在蜀漢的聲望倍增,而曹爽在魏國的聲望卻嚴重地受到影響,魏國也再不敢進攻漢中了。
接下來曹魏國內開始內亂,司馬懿發動政變,再也無暇顧及蜀漢了。
可以說,正是因為「漢中保衛戰」,王平打出了氣勢,才促使曹爽在魏國內部的垮台和司馬家族的崛起,也間接延長了蜀漢的壽命,這是王平第四次改變了三國歷史走向。
寫在最后:
朋友們,百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低調的王平曾四次改變三國的歷史走向,他也是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人。
王平做人貴在冷靜謹慎、勤勉細心,又遵守法度、說話嚴正,沒有絲毫武將的輕躁之氣。
據陳壽《三國志》贊王平:忠勇而嚴整。
據常璩《華陽國志》贊王平:果壯,警朗有思理。
據元代大儒郝經贊王平:純樸正直,有大將韜略。
若無王平,「街亭之戰」蜀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若無王平,司馬懿也不會對諸葛亮「畏之如虎」;
若無王平,蜀漢必將陷入魏延引發的內亂之中;
若無王平,曹爽打進漢中將直接威脅到蜀漢的政權安全;
若無王平,司馬懿也不可能擊敗曹爽奪取曹魏江山,蜀漢也更不可能延長壽命,獲得數十年的和平江山。
公元248年,戎馬一生的王平因病不治而去世,葬于他的封地——安漢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