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
劉伯溫是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在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先后參與謀劃了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重要戰役。可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后,僅僅賞賜給劉伯溫一個誠意伯的爵位,而且還是伯爵中俸祿最低的,年俸只有區區240石祿米。而朱元璋手下另一謀臣李善長,不但被封為六公爵之一的韓國公,俸祿更是高達4000石祿米,算起來光是俸祿就比劉伯溫多了幾十倍。
劉伯溫和李善長都是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他們所代表的并不僅僅是個人,在這兩個人身后站立著明初最大的兩個政治集團「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劉伯溫代表的是「浙東集團」,李善長代表的是「淮西集團」,這兩個團體都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明朝建立后得到的封賞卻有很大差距,李善長被封為公爵,而劉伯溫僅僅被封為伯爵。
朱元璋是非常精明的一個人,難道他會不知道劉伯溫所立下的功勞有多大?事實上朱元璋確實很清楚,而故意貶低劉伯溫也是朱元璋有意為之。 像劉伯溫這樣一個深謀遠慮、料事如神的人,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自然值得重用,可是當明朝建立起來之后,劉伯溫反而成了朱元璋眼中對皇位有威脅的人。所以劉伯溫空有宰相之才,在明朝建立后卻始終得不到朱元璋的重用,宰相之位反而被朱元璋賞給了李善長。
以李善長的功績來說,似乎朱元璋給他的獎賞遠遠超過他所作的貢獻,看起來有一點捧殺的意味。根據洪武年間后期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來看,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朱元璋正是想以這種辦法挑起淮西集團和集團的爭斗。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這麼做呢?答案其實很簡單,當然是為了削除明朝功勛集團的勢力了。這兩大功勛集團的爭斗,最后得利的只有朱明皇室。所以朱元璋給了李善長一個宰相的職位,以此來引起浙東集團的不滿,然后又給了劉伯溫一個御史中丞的職位,以劉伯溫剛直不阿的性格,早晚有一天會與李善長產生矛盾。
有一次,朱元璋前往汴梁視察,命李善長和劉伯溫輔佐太子朱標監國理政。劉伯溫認為天下初定,應當廣開言路,給予御史上書諫言的自由,同時要嚴懲那些貪官污吏。劉伯溫的建議得到了太子朱標的認可,但是李善長對此卻很不滿,認為劉伯溫此舉是越俎代庖,搶了他宰相的風頭。
正當李善長和劉伯溫之間的嫌隙越演越烈時,中書省一名叫李斌的官員被御史彈劾,說他縱容手下徇私舞弊,請求朱標將其嚴懲,以儆效尤。可是這個李斌是李善長的親信,劉伯溫手下的御史彈劾李斌,等于間接向李善長開戰,雙方圍繞如何處置李斌展開了一場爭斗。
當時正值久旱無雨,李善長就勸劉伯溫說,天下無雨肯定是上天震怒,這個時候更不應該殺生,以免上天會怪罪下來。巧的是,朱元璋也正為大旱發愁,就請劉伯溫出主意,結果劉伯溫卻說,只要將李斌此人斬了,準能下雨。就這樣,在朱元璋的批準下,李斌被押赴刑場明正典刑。
可是李斌被斬后過了十來天,天氣仍然十分干旱,并沒有雨水降下來。于是李善長就抓住機會,召集淮西集團的官員彈劾劉伯溫,說他犯了欺君之罪。 朱元璋對此十分震怒,正打算追究劉伯溫的責任時,卻接到了劉伯溫告老還鄉的請求。因為劉伯溫已經主動請辭,朱元璋也不好繼續懲罰他,于是就批準他返回故鄉養老。這場震動朝野的爭斗,最終以劉伯溫辭官回鄉而結束。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何將李斌斬殺就準能下雨呢?朱元璋好歹也歷經沙場,不可能這麼容易就被騙吧?其實這里面隱藏很復雜的因素,斬殺李斌其實是次要的,背后隱藏著的是明朝開國功臣之間的互相爭斗。朱元璋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才趁勢讓劉伯溫斬了李斌,以此來打擊日益龐大的淮西功勛集團。
劉伯溫當然也知道朱元璋的心思,所以很快就主動遞交了辭呈,表示自己要告老還鄉,平安回到家鄉安度晚年。而李善長雖然看起來贏得了勝利,將劉伯溫逼的辭官返鄉,可是他卻不知道未來還有更大的威脅在等著他。胡惟庸案爆發后,因為是李善長推薦他擔任的丞相,所以後來李善長也牽扯其中,最終全家七十余人俱被處死。此案錯綜復雜,直到數年后都沒有清除干凈,因此案被處死的明朝開國功勛有一公二十一侯之多。朱元璋憑借此案,基本完成了對明朝開國功勛的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