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四世孫朱公錫,九世孫朱慎鐳,丘僖順王朱同鉻,魯陽王朱同鈮,壽昌莊穆王朱均鐵......
明朝皇子們,絕對算得上是歷史奇葩之最,倒不是說他們的性格或行事作風,與其他朝代有何不同,關鍵是這些名字和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重合率,實在太高。可這究竟是何原因?僅僅只是巧合?
《春秋·五行之義》中提到: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
換句話來說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從木開始,相互生成,相互轉變。
拳打沔陽陳友諒,腳踢白駒張士誠的朱元璋,推翻元朝,奪取天下以后,也不知從何處看到五行之說,于是下定決心,要求后世取名,要按照這個標準來。
對此,很多史學家都感到十分無奈,盡管開國皇帝的確有很多事情要做,可朱元璋的精力也未免太旺盛了。
直接借著胡惟庸的「幫助」,將宰相制度廢除不說,還給后代子孫取名都安排好了。
而朱元璋也以身作則,給兒子朱標、朱樉、朱棡、朱棣等等取名,都是以「木」為偏旁,寓意著除自己之外,后代們由木為始、至水輪回、生生不息。
這種創意和想法的確不錯,可朱元璋卻忽視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數代之內,漢字都能支持他取名折騰;可數代人過后,這又該怎麼辦?
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等等,大家都還能湊合著用。但到了朱佑樘、朱載垕的時候,明顯可以感覺出字形不太夠。
畢竟從朱元璋開始,子孫后代就一直延續發展,當上皇帝的人只有一個,但和皇帝有關系的人,卻有無數個。所有人都需要從《字典》上找個固定偏旁的字來做名字,可見其麻煩。
為了忌諱,凡是祖先族譜中用過的名字,后人還全都不能用,這更讓人感到為難。哪怕皇帝和血緣關系更近的人先用,也算得上杯水車薪。
特別是「金」字旁,用無可用,常規字、生僻字都全部用完,到最后甚至只能學起武則天,自己造字。
好在這些文字只是在皇宮之中流傳,民間不少老百姓甚至都不清楚,影響被降到最低以后,明朝后來的皇帝們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皇子名字確定下來,可怎麼又和元素周期表牽線搭橋了呢?
就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兩者根本毫無關聯。就好比用豆腐去修建一座房屋,怎麼看怎麼不合適。這還得從清朝年間著名科學家,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化學啟蒙者徐壽,開始說起。
早年間的徐壽,和絕大多數清朝秀才學子一樣,立志要通過科舉考試改變人生。
結果「嘗一應童子試,以為無裨實用,棄去」。
意思就是說,嘗試了考試卻發現,沒有辦法改變自家生計問題以后,徐壽果斷選擇放棄。
現實生活的磨難,以及務農經商的實際經驗,最終讓徐壽認真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
從此,他的自學之路開啟,借助知識改變生活的同時,也開始前往更高學府求學。
西方近代物理、動植物、礦物學等書籍,仿佛給徐壽打開了一道全新的大門。尤其是其中的化學,更讓他流連忘返。
在彼時已經頗有名氣的李善蘭的幫助下,徐壽真正踏入科學的大門。不僅如此,他甚至還獨自設計一些實驗,體現出超凡卓絕的創造能力。
恰好在這個過程之中,徐壽翻譯化學元素周期表,為找不到合適的字,來代表相應化學元素發愁的時,明朝皇子們的姓名提供了大量幫助。
于是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徐壽愉快地決定使用這些帶「金」字旁的漢字,來指代相應的化學元素。而這也是為何現代化學元素周期表之中,明朝皇子們的名字和元素大量重合。
此外,其實就當時徐壽學習使用到的諸多化學有機物來看,同樣也是抄得明朝皇家族譜。
以「烷」、「烯」、「烴」、「炔」為例,就分別對應朱勤烷、朱悅烯、朱瓊烴、朱颙炔
,算得上輕車熟路。
不得不說,朱元璋當年的任性之舉,倒是給中國近代化學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否則就化學周期表中的諸多元素來說,還真不太好找太多漢字指代。
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相隔千年的人物,能夠用如此特別的方式建立聯系,中華文化的傳承,當真算得上有趣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