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民不聊生,朱元璋帶領著農民起義軍奮起反抗,在這個過程中,又遇敵軍頭領陳友諒帶著其60萬大軍,來到洪都城與朱元璋等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
朱元璋派遣一人作為此次戰役的主將,此人將陳軍困住足足85天,贏得戰爭最終的勝利,但他在這場戰役后,卻被朱元璋幽禁至死,200年后其子孫還稱帝。
為何對于這樣一個曾打過勝仗的大功臣,朱元璋會將其圈禁起來呢?
此人乃朱元璋長兄朱興隆的兒子——朱文正,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子。在洪都保衛戰之后,朱文正在此戰中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卻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開始變得倨傲自大,做事囂張跋扈。
朱元璋也是看到朱文正如此行為,甚是不滿,在洪都保衛戰結束后,獎勵參與此次戰役的將士們黃金錦帛,但就是沒有獎勵戰功赫赫的朱文正,朱文正也因此對朱元璋,懷恨在心。
于是,朱文正便縱容其部下,在城中燒殺搶掠,掠奪人妻女,行喪盡天良之事。
這些事情都朱元璋和部下李飲看在眼里,朱元璋顧念親情,先只是派人將朱文正臭罵一頓,責令改之。
可李飲卻發現,朱文正犯的錯事,還不止于此,李飲打聽到,朱文正曾慫恿其部下投奔敵軍頭領張士誠,企圖背叛朱元璋,有謀反之意,便立即上書給朱元璋。
朱元璋在得知親侄子,竟然對他有造反之心后,大怒,甚至親自去詢問朱文正他是何居心?
朱文正自知東窗事發,便將犯得錯事全盤托出,老實交代了前因后果,朱元璋對他失望透頂,便將朱文正押送回京,欲將其處死,以絕后患。
但朱元璋髮妻馬皇后,此時卻替朱文正求情,稱其只是性格剛毅,不懂變通,希望朱元璋念在他父親朱興隆的兄弟情分上,饒了朱文正。
朱元璋怒其不爭又哀其不幸,便將朱文正革職,圈禁起來,而朱文正在被圈禁的日子里,度日如年,郁郁寡歡,沒過多久就離世了。
朱元璋與朱文正,產生了嫌隙,而又因洪都戰役,朱文正爆發出心中的積怨已久的不滿,從而導致朱文正做出一些謀反之事。
元朝末期,是天災頻發鬧饑荒的時期,朱元璋的長兄朱興隆,便隨著其父母被餓死,只剩朱興隆的妻兒在世,后來只能依附于朱元璋。
朱元璋便將這位親侄子,視若親生骨肉一般對待,而朱文正也是自幼聰明機智,有勇有謀,與朱元璋一起上陣殺敵,共同攻打天下,且屢立戰功。
在朱文正又一次立功時,朱元璋問他:「立下戰功就該有所獎賞,說吧,想當什麼官,我就封你為此官。」
朱文正聽后,卻不著急回答朱元璋的問題,而是說:「叔父此番若是成就了大業,肯定會是有無上的權力和潑天的富貴,若是先想到封賞家中的親戚,跟著叔父征戰沙場的將士們,
勢必會寒心,這樣下去便無法服眾啊!」
朱元璋聽到朱文正這一席話后,不禁開懷大笑道:「知父莫若子。」
從此,朱元璋更加青睞朱文正,對其百般疼愛,將朱文正封為大都督,掌管最高的軍事權力。朱文正也不負所托,在多次戰役中都表現優異,直到洪都城保衛戰后,朱元璋將其幽禁。
朱文正一生跟著朱元璋做了明朝的開國功臣,本是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好的開始,后來卻將其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朱元璋本就生性多疑,朱文正又不知遮掩鋒芒,勢必將受到朱元璋的制裁,落得個被圈禁致死的悲慘結局。
但朱元璋在朱文正逝世后,感念其稚子年幼,畢竟也是自家血脈,便將朱文正的兒子,接到身邊精心照顧,并將對朱文正已經廢除掉的靖江王之位,又冊封給了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
讓他世代傳承下去,而靖江王爵位,也是明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傳承沿襲時間最久的。
到了明朝末年,滿清的八旗大軍入關,朝野動亂,朱文正的后代靖江王朱亨嘉,就在這亂世之中身穿黃袍,對外稱監國之意,在廣西桂林擁自為帝。
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朱亨嘉就被隆武帝,給鎮壓下來貶為庶人,后將其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