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總喜歡通過對對子的方式,來進行互相交流和切磋,有人通過對聯揚名立萬,也有人通過對聯喜結良緣的。可借助對聯破案的,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聽說過呢?
宋仁宗年間,包拯擔任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時,就曾經借助一對聯,破了一宗新郎新娘雙雙自盡的迷案。
時間回到宋朝,彼時包拯剛剛從京城述職完回歸天水,不曾想竟聽聞一件讓他無比震驚的案件。
一對自小感情深厚,長大后順利喜結良緣的新人,不久前竟然在新婚次日,選擇了雙雙自盡。別說兩位新人的父母十分不解,包拯也感覺其中太過蹊蹺。
按言談之人的說法,兩人婚前并沒有任何不合的跡象,婚禮也進行得十分熱鬧,怎麼還會這樣想不開呢?對此,包拯當即走訪這兩位新人的府邸,查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從現場的跡象判斷,新娘的確是自盡無疑,新郎也是跑到河跳河殉情。排除了他殺的可能后,包拯開始分析,究竟是什麼原因,才導致這樁悲劇的發生。
案件發生地沒有辦法給出答案,只能從新郎新娘身邊的下人,尋找突破口。在詢問眾人之時,包拯著重對服侍新娘的丫鬟,以及跟隨新郎的小廝提出疑問。
新郎新娘入洞房前,有沒有奇怪的表現。丫鬟當即表示:自家小姐和對方公子從小一同學習,一同成長,當真算得上青梅竹馬。
昨夜新婚大喜之日,新娘突然興起,于是給新郎出了一個上聯,希望新郎在進入洞房之前,能夠對出這個上聯,即:
「點燈登閣各攻書」
新郎身邊的小廝對丫鬟的說法表示贊同,并且補充說道。
當時新郎給眾人敬酒,已然喝得有些迷迷糊糊。原本想著直接入洞房,結果被新娘攔在門外詢問對出下聯沒有。
窘迫之下,新郎酒醒許多,便決心要對出下聯,讓自家娘子刮目相看。
然而新郎小廝和新娘丫鬟,提到的后續發展卻完全不同,新娘丫鬟表示,沒過多久以后,新郎便對出下聯來到新娘門前。
雖然當時因為新郎新娘要圓房的緣故,她離得較遠,只看到大致身形,但還是聽到了:
「移椅依桐同賞月」
這一絕妙下聯。看到新郎進入房門,丫鬟便也抽身離開,回到房間睡覺。
沒想到丫鬟剛剛說完,小廝卻大驚失色,他慌張的說道:當夜新郎醉酒,雖然賭氣一定要作出下聯,但還沒等想出下聯,就已經漸漸昏睡過去。
而他一直陪在新郎身旁,哪里還有時間前往新房門前對對聯呢?聽到這里,包拯心中已明白大概。
新婚當晚進入新房的男子并非新郎,只是「借對入房」,最終玷污了新娘。
新娘羞憤之下自盡,新郎痛苦萬分,最終也選擇了投河。這一案件,明面上不是他殺,可分明比他殺,還要可惡萬分。
可由于作案現場并無目擊證人,丫鬟也沒看清對方的容貌,這又該怎麼破案呢?
包拯略一沉思便想到辦法,兇手對出下聯的時候,并不知曉丫鬟聽到了下聯。
只要將新娘對聯拿出來,做誘餌,許以足夠豐厚的獎賞,犯罪分子一定會抱著僥幸心態前來一試。
得到包拯的授意,官差立即抄錄新娘上聯,并前往官府中高聲許諾:凡是能夠對出此下聯的人,便能夠得到十分豐厚的獎賞。
聽聞此事,周邊才子爭相思考下聯。而就在眾人愁眉苦臉之際,只見一書生從人群中趕來,高聲說道:
「移椅依桐同賞月」。
在場眾多學子無不稱贊,對聯之工整,足見其才華。包拯也十分「欣喜」,不動聲色的將此人帶到官府中談話。
隨著大門關閉,包拯臉色瞬間變化,厲聲詢問他當日,是否參加過新郎新娘的婚禮,是否在新婚之夜悄悄前往新娘房間之中,趁機玷污了新娘。
眼看新娘身邊的丫鬟,和新郎身邊的小廝都在左右,此人只能老老實實的承認罪行,并且對包拯表示:原本也擔心對出下聯會暴露身份,可獎賞實在太誘人,若是被他人搶先,心中難免郁結。
對于這名書生的說法,包拯氣極反笑。如此貪婪無恥的人,死到臨頭了竟然還想著所謂賞賜?簡直無可救藥。
隨后,包拯將這名書生帶出府邸,向眾人公布了他的罪行,并將其壓入死牢,只等秋后問斬。
借助一副對聯,成功將看似毫無頭緒的案件破解。包青天之名,也再次在百姓心中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