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以后,一直思考應該采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治理自己的國家。究竟是秦始皇選擇的郡縣制還是周武王提出的分封制?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秦朝郡縣制讓皇帝的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但秦朝二世而亡的短暫時間也然劉邦擔心不已。
為此,劉邦最終選擇分封制,想著漢朝怎麼也該像周朝一樣延續個幾百年。
更重要的是,劉邦還留了一個心眼,即「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公誅之」。不過就劉氏子孫稱王來說,肯定也有遠近親疏之別,關系親一點就封為「一字王」,關系淡一點的就封為「二字王」。通過這樣的方式,漢朝江山也還算穩固。
可諸多文學作品之中,卻提出了「一字并肩王」的封號,那麼這種封號究竟是多大的官?真能和皇帝比肩?
中國歷史上的一字并肩王并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記載,真正可以算作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也僅僅只有太平天國時期的楊秀清勉強達標。
那麼傳聞之中唐朝年間的薛仁貴以及宋朝年間的趙德芳都曾被封為一字并肩,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可能出現呢?他們受到如此封號以后,又究竟有什麼樣的權力?
首先是《薛仁貴東征》中被封為一字并肩王的薛仁貴,真實歷史上僅僅只是被封為平陽郡公。如果按照周朝的「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爵位的等級劃分來說,那也就相當于一個普普通通的公爵,并沒有太大的權利。
而他之所以能夠擁有被封為一字并肩王的可能,完全是因為他的功績以及他和皇帝的關系被過度美化。
像「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以及「脫帽退萬敵
」等等,實際情形或許并沒有這麼精彩,但通過后世人們口口相傳以后,大家更愿意朝著更加精彩的方向去想象。
正因如此,立下如此功勞的薛仁貴自然就有了受封的資格。可皇帝不答應怎麼辦?只需要美化薛仁貴的形象即可,這種情況下,皇帝給出了封賞正好體現出君臣一心。
其次則是被封為一字并肩王的趙德芳,關于此人的記載更少。可后人卻假借皇上之口,給予趙德芳無上的權利。
這讓他能夠「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只是真實歷史中,皇帝真的能夠讓一個大臣如此亂來?皇權集中的年代,大臣如果能刑加于帝王,那不是完全亂了套了?所以這大概也只是一個美好的幻象。
事實上,我們在想象一字并肩王究竟是多大的官員之前,更應該思考的是他們有沒有可能擁有這麼大的權力。
薛仁貴的一字并肩王可以擅自調兵,不用顧及皇帝。真要是這樣的話,高宗李治估計做夢都能把自己嚇醒。而趙德芳拿著皇帝賜予的物件就有了打皇帝的權力,這在邏輯上面也說不過去。
因此,像這種想象出來的一字并肩王,基本上都沒什麼可信度。而中國歷史上真正可以被稱為「一字并肩王」的人,其實也僅僅只有太平天國中的東王楊秀清。
只是他的稱號可不是天王洪秀全賦予的,而是通過個人的聲望以及實際權力爭奪來的。與其說彼時的他是一字并肩王,不如說洪秀全和楊秀清這兩個起義合作伙伴,終于平起平坐。
借助拜上帝教的創建,洪秀全領導楊秀清、石達開、蕭朝貴等人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
起義前期,他個人的聲望更是無人能及。可等到攻占南京城以后,洪秀全便開始貪圖享受,逐漸減輕了對太平軍的掌控,這讓東王楊秀清的勢力一步一步壯大,并且個人威望也逐漸和洪秀全持平。
然而臥榻之側,豈容它人酣睡。楊秀清的崛起,自然會讓老大洪秀全十分不滿。盡管自己貪圖享受,但身為臣子的楊秀清,怎麼能趁機發難呢?
于是「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也從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見,真當上了一字并肩王,還真不是什麼好事。功高蓋主這四個字,無論放在哪一個年代都不會過時。
古代文學作品的想象,都會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在里面。面對這種一廂情愿的情感時,我們就應該結合歷史事實來進行分析。
一字王可以給,畢竟這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可一字并肩王給出去,那就是主動將一個國家分裂成兩個部分。無論皇帝對大臣信任到什麼程度,一定都不會做出這樣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