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7年農歷正月初一,大明朝的臣民大多都在歡度新年。然而,在湖北石首,來了一個身份特殊的人,此人名叫范理,當時擔任德安知府。從德安到石首路途長達800多里,大過年的,范理身為朝廷四品官員,不在知府衙門里好好過年,跑到800里外的石首干嘛?原來,他是來祭奠一位恩人的,最為奇妙的是,他和這位恩人未曾謀面。這位恩人名叫楊溥,時候明朝大名鼎鼎的「三楊」之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對文臣武將屢屢打壓,明朝初年的文臣中,能稱得上「政治家」的大臣,寥寥無幾。直到靖難之役后,朱棣登基,成立了內閣,楊士奇、黃淮、楊榮、金幼孜等參與國政,他們才算得上真正的政治家。而在明朝的政治家中,「三楊」的名氣最為響亮。他們分別楊士奇、楊榮、楊溥。
楊溥,字弘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楊溥考中進士。朱棣登基后,楊溥擔任太子朱高熾(後來的明仁宗)的幕僚,從此獲得朱高熾的信任。朱棣在位期間,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為了取得太子之位,多次算計太子朱高熾,楊溥等人為了保護朱高熾,屢次被朱高煦打壓,還曾因為此事被朱棣打入錦衣衛詔獄10年之久。直到朱高熾登基,楊溥才被官復原職,到了明宣宗時期,楊溥進入內閣,和楊士奇、楊榮并列為內閣大臣,史稱「三楊輔政」。
「三楊」都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他們輔政期間,明朝河清海晏、政通人和,締造了「仁宣之治」。然而,明英宗即位后,「三楊」陸續去世后,楊溥是三楊中最后一位去世之人。在「三楊」中,楊士奇、楊榮從朱棣時期就是內閣大臣,而楊溥則到了朱瞻基(明宣宗)時期才進入內閣。因此,楊溥被人稱為「五朝老臣,兩朝宰相」。
明英宗正統十一年的七月十四日,在中元節來臨的前夜,楊溥病逝,享年75歲。明英宗念及楊溥是五朝老臣,為楊溥輟朝一日,追贈太師。在當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楊溥被送回故鄉湖北石首安葬。
這樣一位老臣去世,很多親朋故友都十分傷心。然而,遠在德安的范理,卻比其他人更為傷心。他聽聞楊溥已經下葬,便趁著過年,騎著快馬奔襲兩天一夜,來到楊溥的墓前,沉痛祭奠楊溥。需要說明的是,范理身為德安知府(正四品),楊溥身為當朝首輔(正一品),二人從來沒有見過面,也非親非故,范理為何對楊溥如此尊重呢?這樣從一年前說起。
眾所周知,明英宗執政初期,「三楊」在世,國家穩定,百姓安居。然而,三楊年邁,宦官王振逐漸掌握大權。作為「三楊」中最后去世的一位,楊溥眼見王振擅權,卻無能為力。楊溥能做的,就是多提拔幾個年輕、正直的官員。
在楊溥去世的前一年,他的兒子楊旦從湖北來京看望楊溥,楊溥問兒子:「你一路上,看到各地的官員如何?有沒有哪些官員操守敗壞的? 」楊旦回答:「各地的官員聽聞我路過,都親自來迎接,只有天台縣的縣令范理對我十分怠慢,不但沒有親自迎接,也沒有安排對我的招待。」沒想到的是,楊溥聽聞后沒有說話,只是微微一笑,第二天,身為內閣宰相的楊溥親自向明英宗舉薦范理,范理從天台縣令(正七品),一躍升遷為德安知府(正四品),連升6級。
范理升為德安知府后,為官清正,當地百姓十分擁戴。楊溥聽聞后,也十分得意。有人勸范理不如趁此機會拜楊溥為「恩師」,攀上楊溥的高枝。也有人勸說,至少要寫封信給楊溥,感激提攜之恩。但范理認為:「楊首輔提拔我,是為了朝廷,又不是為了他個人,我不必向他道謝!」因此,范理從未給楊溥寫過信。
沒想到的是,楊溥第二年便去世了,范理聽聞后十分傷心。
無奈政務繁多,抽不開身。當得知楊溥于臘月二十七日下葬故鄉后,范理趁著新年休假的機會,日夜兼程,來到楊溥的墳前,親自祭奠楊溥。跪在楊溥的墓碑前,范理淚流滿滿,在楊溥偉大人格的影響下,范理也成為一名優秀的官員。史載:楊文定公溥執政時,其子自家來省。至京邸,公問曰:「一路守令聞孰賢?」其子曰: 「待兒茍簡甚矣,乃天台范理也。」文定默識之,即升德安知府……逮后文定卒,乃祭而哭之。
范理後來逐步升遷,官至吏部侍郎。他一生為官清正,家徒四壁,卻不貪污百姓一粒米,深得百姓稱頌。
參考資料:《明史》《榮祿大夫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謚文定楊公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