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去五道口的舞廳揮汗如雨,還是去三里屯的酒吧一展歌喉,如今年輕的女孩們找到了更好的娛樂場所,與其說今天的年輕人們有多喜歡聽相聲,倒不如說他們解鎖了新的時尚娛樂方式。許多人在線上聽過張云雷的作品,但卻從未感受過現場的氛圍。可能很大一部分的「德云女孩」不是因為郭德綱而愛上相聲的,而是因為張云雷才了解這門藝術的。
兩年前,一首《探清水河》傳遍網絡,張云雷就身著旗袍手握著扇子,站在桌子后,對著立麥開始領唱,台下的姑娘們紛紛跟唱,甚至要比張云雷更加賣力。這首朗朗上口的北京小曲廣泛流傳開來,也順勢帶火了他的翻唱者張云雷。在大數據的幫助下,張云雷收獲了一批迷妹,可以說他的爆火讓德云社更加廣為人知。
當初的德云社在經歷內訌徒弟出走后久久不振,其他師兄弟都沒有能挑大梁的,這個重任就落在了輩分甚高的張云雷身上,作為云字輩的張云雷是團里名副其實的大師兄,因此他學相聲時間也長,擔負著重振德云社的重任,被師傅師娘推到了台前,因此亮相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在《探清水河》大火之前,張云雷也絕非平凡,都知道他和郭德綱是親戚關系,也經過倒倉期重回德云社的叛逆時期,當過歌手,干過發廊,經歷過從天橋墜落后大難不死,后得高人指點說必有后福天賦異稟。被表姐也就是郭德綱的妻子王惠拽回了德云社。
據說王惠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當初張云雷處在倒倉期離開德云社,后在社會上也磕磕絆絆不是很順利,出于家人的關系就拉了他一把,硬是把他帶回了德云社謀生。張云雷早期也離不開「關系戶」的標簽,但王惠也絕非逢人必用,姐弟倆一起長大,王惠又是曲藝京韻大鼓不到20歲就成名,張云雷也沒少聽王惠唱戲,從小就對各種戲劇唱腔駕輕就熟了,尤其是評劇。
因此但凡是有張云雷的相聲專場,一定少不了《探清水河》,甚至都成為了一種流行現象。之前網上流傳著這一句話「張云雷把夜店女孩帶到了德云社,秦霄賢又把它們送回了夜店」,但最終受益的都是德云社,德云社在捧紅了張云雷、岳云鵬、秦霄賢等相聲演員后,也把相聲傳統文化普及給了更多年輕人,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相聲,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目前的德云社相聲演員,但凡叫得上名字的都有自己的粉絲群,像秦霄賢、張九良、孟鶴堂等人,也頻繁上綜藝成為藝人而非專職相聲的演員。更不用說岳云鵬這樣的一線,如今看到他說相聲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相聲在沒落的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被發現,但卻又在鼎盛期飽受爭議,因為隨著年輕人的涌入和大膽創新,相聲真正想要做到雅俗共賞實在太難。
值得一提的是,張云雷的確獨樹一幟。他沒有太多鼎新革故,低俗爛梗。他和搭檔張九郎的相聲作品在師兄弟中雖然不是最賣座的,但是確是營養成分極高的。張云雷會唱還唱得好,各種曲藝在他的歌聲中都能傳唱開來,通過相聲演繹加深了觀眾對評戲和相聲的喜愛。
這都得益于張云雷與生俱來的天賦和他扎實的基本功。尤其是藝術這一行,努力固然重要,但天賦必不可少,張云雷就是這樣的存在,被師兄弟們稱為中華「曲」庫。這里的曲是指曲藝,「太平歌詞,各種小調,傳統民歌、快板京劇評劇」等,他都信手拈來并唱得自然流暢,活脫脫就像是一個過去的人,連郭德綱都曾說過唱不過他,他真正做到了在傳承相聲。
要知道,張云雷就算是到現在,他也年僅30歲,論輩分岳云鵬都還要喊他一聲師兄。
或許是給師兄弟們起到表率的作用,30歲的張云雷從出道到現在,幾乎未有過負面新聞,超出年齡外的成熟。作為相聲演員,郭德綱在封箱的時候也最常說的一句話「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觀眾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張云雷做到了,在《探清水河》火得一塌糊涂的時候,他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感謝觀眾的喜愛。如果張云雷能始終堅持初心,相信他在相聲上會有更大的成就。
說完相聲,談談張云雷的為人,巔峰期不驕不躁鮮有緋聞,可以說張云雷是德云社中的一股「清流」。他沒有在流量的時代下被迫上各種節目去迎合觀眾,而是低調生活只專注相聲這一行。在我看來,他活得通透又清醒,不知郭德綱曾幾何時是否有想過,在愛子郭麒麟癡愛表演的時候傳位給自己的侄兒張云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