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讓人浮想聯翩,誰不想回到過去,親眼目睹長安城的繁華,體驗一下盛世的開放與自由。不過,中原雖和平,但遠在千里之外的西域,卻是一個足以威脅到整個王朝的「定時炸彈」。
對此,唐朝統治者一直采取「和親」的手段,企圖用聯姻來穩定西域各國。
然而在吐蕃,卻出現了一個令四代皇帝都束手無策的絕世天才——論欽陵。他的存在對唐朝與吐蕃的關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是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人,卻最終被武則天所征服。
那麼,武則天究竟用了怎樣的方法,既維持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和平,而又不傷一兵一卒呢?
說起吐蕃,很多人一定會想起松贊干布,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締造者,也是文成公主和親的對象。
正是因為這一次的和親,大唐和吐蕃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松贊干布還答應過唐朝的皇帝,要與大唐和平共處。
但隨著松贊干布的離世,大唐和吐蕃的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松贊干布去世的時候,膝下無子,因此王位就落在了他的孫子芒松芒贊的身上。
由于芒松芒贊還很年幼,所以整個吐蕃王朝的實際掌權者,就是當時的宰相論欽陵。
論欽陵,出生名門望族,他的父親祿東贊,也是吐蕃的肱股之臣。但與論欽陵不同的是,祿東贊主張和平,對唐朝極為友好。
祿東贊畫像
但從小受父親教導的論欽陵,卻沒有繼承父親的想法,相反,在他執政期間,吐蕃一直四處征戰,擴張疆土。
隨著時間的推移,吐蕃的勢力日盛,唐高宗李治曾經有過派兵攻打吐蕃的想法,以防止吐蕃的威脅。
不過,當時朝堂上的官員們,都覺得長途跋涉,實在是太浪費時間和人力了,還不如讓吐蕃與吐谷渾,鷸蚌相爭,等到兩邊都損失慘重的時候,大唐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超出了李治和官員們的掌控,由于吐蕃的實力越來越強,吐蕃軍隊甚至一舉吞并了唐朝十多個附屬國。
如此情形之下,唐高宗怎麼還可能忍得住,于是他派了大名鼎鼎的薛仁貴,去討伐論欽陵。
薛仁貴為大唐效力多年,很少會有敗績,因此所有人都認為,此次出兵必是穩操勝券。
可是事情的發展,卻再一次出乎了他們的意料,前方傳來的,竟然是薛仁貴一敗涂地的消息。
唐高宗聽說此事后,勃然大怒,從此,唐朝和吐蕃就陷入了僵局。為了徹底消除吐蕃對大唐的威脅,唐高宗先后派出過多位皇子和將領出征吐蕃。
但是,氣勢如虹的大唐軍隊,不但沒有能夠完全戰勝吐蕃,反而還被論欽陵數次圍剿。
由于屢次挫敗唐軍,吐蕃變得更加猖狂,直到唐高宗駕崩,吐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除,唐中宗和唐睿宗都無可奈何。
武則天即位后,還在想方設法鏟除吐蕃這個隱患,可以說論欽陵這個人,簡直就是唐朝四代皇帝的心頭大患。
武則天,雖然是一代女帝,但她在處理吐蕃問題上,卻采取了強硬的手段。
面對吐蕃的威脅,武則天頂住壓力,派遣將領出兵強攻吐蕃,最終一舉奪回了安西四鎮。在武則天指揮下,大唐軍隊取得了多次的勝利,很快就獲得壓制吐蕃勢力的力量。
并且, 聰明的武則天早已看出吐蕃的軟肋,當時的吐蕃看似強勢,其實內部一片混亂。
原本被剝奪了權柄的吐蕃王,如今也漸漸長大,對于企圖一手遮天的論欽陵,很是不滿。所以武則天便派人與吐蕃王暗中勾結,表示會支持吐蕃王奪回他的權利。
得到了唐朝支持的吐蕃王,便開始了奪權之路,此時還在外征戰的論欽陵,根本就沒有想到后院已經著火。
等他反應過來時,早就為時已晚,吐蕃的朝政大權,已經回到了吐蕃王的手中。
最后吐蕃王聯合諸位朝臣,將論欽陵和他的親信全部剿滅,然后入京面見武則天,表示愿意與大唐和平共處。
至此,讓四代天子撓心抓肝的論欽陵,在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吐蕃和大唐的紛爭也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其實,論欽陵根本就沒有反叛的心思,或許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最終會落得這個下場。
怪就怪在論欽陵不懂得「功高震主」這個道理,不明白「王權」與「相權」,永遠都不可能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