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數3714字,預計閱讀時長9分鐘。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在很多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激烈的守城戰與攻城戰,里面攻城的士兵總是借著云梯拼命向上攀爬,而守城的士兵總是會用石頭等各種武器狠狠地砸下去。有人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這些守城的士兵寧愿搬那麼重的石頭來砸,卻不愿意直接推倒梯子呢?這不是更方便嗎?事實上,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古代攻城戰與守城戰的體系講起。
《孫子兵法》開篇就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盡管孫武本人就是軍事家,但他其實并不贊同戰爭,認為戰爭是極為危險,需要十分謹慎的事情。孫武認為能夠避免戰爭就應當盡量避免,能夠通過非戰爭手段實現的目的,就不要通過戰爭。可惜的是后世的人們往往只把《孫子兵法》當軍事教科書來看,卻把這一個最基本的點給忘了。
要講攻城,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會有城市,以及為什麼要攻城。古代城市大多是自然形成的集中聚落,少部分則是官方專門修建而成。
「城」指的是城市的軍事功能,包含一整個城防體系。而「市」則指的是城市的經濟功能,比如內部的交易市場等等。而對于整體而言,奪取一座城市意味著獲取了其經濟功能和軍事功能,并獲得了進攻下一座城市的跳板。比如攻下了武昌,就可以順流而下向安慶進軍,攻下了安慶,就打開了前往南京的大門,歷史上許多政權走的就是這條路線。
而如果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話,就能夠發現,這一時期的戰爭其實就是圍繞著城市進行爭奪。今日秦國奪取魏國幾座城池,明日趙國奪取韓國幾座城池等等,由此可見城市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當然有人會有疑惑,為什麼我非要攻下城市呢?直接繞過一路上的城市,直取對方首都,「擒賊擒王」不好嗎?這就要提到城市所涉及的防御體系了。現代戰爭中有大量超遠程武器,城市的防御意義常常被淡化。但在缺乏各種遠距離打擊武器的古代戰爭中,多座城市所組成的一整個防御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明白城市是怎麼來的,也就明白為什麼非要拿下城市了。城市的起源本身就是人們集中交易的需求,因此城市往往都坐落在交通要道乃至道路交匯點上,地勢險要。而古代行軍往往都是要走大路的,所以如果不能攻下道路上的城市,就會被攔住,難以進攻下一個目標。
當然有人要問了,那為什麼非得走大路呢?走小路繞過城市不行嗎?當然也可以。但是,如果不能攻下一座城市就直接進攻下一座,就意味著你后方始終有個隱患。
等你的軍隊深入敵境之后,對方的軍隊就可能從城市里出來襲擊你的后方。更可怕的是如果你在敵方境內戰敗,又沒有攻下對方之前的城市,那就意味著連個撤退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全軍覆沒。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在之前就攻下對方一路上的城市,那意味著在進攻時能夠獲得穩定的后方,還可以將這些城市作為補給基地。而即便戰敗了也有個退路,不至于被徹底包圍。
具體來說,比如明末時的遼東攻防戰,明軍靠著關寧錦防線與后金軍——清軍周旋了足足二十年。清軍要想入關爭天下,就必須走這條防線,而這條防線以山海關——寧遠——錦州為核心,中間遍布著各種大小堡壘,死死拖住了清軍。
雖然關寧錦防線并不好走,但卻是清軍入關最方便,也最直接的路線。後來雖然清軍屢次借道蒙古入關劫掠,但卻總是難以長期占領,這就是因為關寧錦防線位于清軍的后方,牽制了其軍事行動,讓其如鯁在喉。直到山海關大戰后,關寧錦防線被清軍徹底控制,清朝才真正開始了入關奪取天下的歷程。
可能還有人會覺得,那我為什麼一定要走道路呢?從兩側的樹林繞一繞,不也就繞過去了嘛。可沒那麼簡單,古代士兵的平均素質可沒那麼高,精兵只是少數,如果真要從道路兩側繞的話,可能很多士兵繞著繞著就繞沒了。而且后勤補給也是要依靠道路來運送的,士兵從樹林里繞路,難道后勤補給也從樹林里走嗎?更何況就算真的繞了過去,也還是要面臨遭到敵方前后夾擊的問題,風險實在太大。
當然有人可能還是不服,難道古代攻城戰真就是規規矩矩地打嗎,不也有很多出奇制勝的例子嗎?確實,比如著名的「偷渡陰平」,就是走小道直插敵人后方。再比如朱棣在「靖難之役」后期,也是繞過了沿路的一系列城市,直插明朝都城南京。 但這些本身就是「背水一戰」式的冒險戰法,是在不得已情況下出的奇招。比如鄧艾偷渡陰平是急于立功,而朱棣直插南京是因為長期消耗下去他根本無法支撐。而歷史上使用這些招數而失敗的例子遠比成功的例子多得多,因此綜合來說,還是按部就班地拿下城市比較劃算。
而對于攻城,《孫子兵法》中同樣有論述: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也就是說,百戰百勝的情況其實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情況其實是避免打仗,用非戰斗的方式迫使對方屈服,這才是優秀軍事家應該做的。因此「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最好的方法是通過謀略來取勝,其次是通過外交來周旋,其次是瓦解對方的軍心士氣,攻城是最差的,無可奈何的選擇。
這段話好像跟前面城市重要性的描述相矛盾,但其實并不矛盾。因為要拿下城市并不意味著要直接攻城,拿下城市是目的,而攻城只是手段,除此之還有很多手段很迫使對方的城市屈服。優秀的軍事家都會盡可能避免攻城,而通過其他方式攻下對方的城市。
比如曹魏滅蜀漢之戰,蜀漢那麼多城市,而且很多城市地勢險要,曹魏如果真的一座座去打,得打多久才能打下來?事實上魏軍在逼近成都,迫使蜀漢后主劉禪投降之后,蜀漢的其他城市也基本都望風而降了,根本不用一座座去攻打,甚至成都也不是魏軍打下來的。西晉滅吳也是同樣的道理,到吳國滅亡時,其大多數城市也都還沒有被西晉占領。晉軍只是逼近吳國都城建業,就迫使吳主孫皓投降了,接著整個吳國也基本投降,也可以稱得上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實際上是跟整個「大勢」和大的策略有關,良好的策略往往能避免很多難打的戰役,這比不斷打勝仗可劃算得多。這就是所謂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再比如清兵入關時,北京和南京是當時明朝最為堅固的兩座城市,城防體系在理論上來講是最完善的,真要堅守,足以守上一年乃至數年之久,但實際上呢?這兩座城市的守城官員直接投降了,清軍就這麼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這兩座天下名城。
這也正是陳天華在《猛回頭》中所感嘆的:
「茍當日,千余縣,皆打死仗;這滿洲,縱然狠,也不夠亡。」
而反過來講,後來鄭成功北伐時進攻南京,就沒有這麼順利了,遇上了實打實的攻城硬仗。盡管此時清軍的主力正在西南進攻南明政權,留在南京的只是一些二流部隊,但這些二流部隊在守將郎廷佐等人的率領下死守南京,硬是頂住了鄭成功的攻勢,最終使得其北伐徹底失敗。這里也可以看出攻城有多麼不容易,這也是孫武提出盡可能避免攻城的原因。
當然,無論如何避免,總有些時候不得不攻城。這就涉及到攻城器械與守城措施的問題了,電視劇里為了簡化,往往只是描寫攻城一方拼命抬著云梯往城下沖,而守城一方拼命往下砸石頭的情景,實際上這已經是攻城的「最后一關」了,并且只是形式之一。
真正的攻城守城戰斗比這個要復雜得多,攻城方可以制造攻城車,撞車,投石機等一系列攻城武器進行進攻,云梯只是其中之一。而守城方也有床弩、檑木等各種守城器械,并可以利用城外據點和護城河阻滯敵人。
城外據點可以和城池互相支援,讓攻城一方為了能順利攻城,往往不得不先攻下城外據點再進攻城市本身,而護城河又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平常護城河往往可以走吊橋通過,戰時吊橋往往會被收起乃至摧毀,攻城方就只能搭建臨時浮橋,或者設法填平護城河,才能進攻城市本身。所以說,電視劇中通常展示的守城戰,實際上已經是守城戰中的最后環節了。
而到了直接攻城的階段,攻城方就必須面對城市本身的城墻了。真正的城墻可不是電視劇中那樣的薄薄一層,往往十分高大,而且是一個多層次的防御體系,很多城市還不止一道城墻。城墻上遍布著角樓和各種守城器械,可以通過交叉火力猛烈打擊敵人,這也是守城方往往占據巨大優勢的原因。
當然,在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攻守對抗之后,攻城方也早就有了經驗了,這也是守城方士兵不直接推云梯的原因之一。第一是因為云梯其實并不好推,自身是比較重的,不是像電視劇里那樣一推就倒。第二是士兵站在云梯頂端對云梯產生的推力其實是很小的,因為城頭上的士兵所能接觸到的只是云梯上面的很小一段,而云梯的大部分都在攻城士兵的護持之下。大家可以試一下用手去推另一端被護持住的東西,就會發現是很難推倒的。第三則是云梯上和城下的士兵也不是傻子,不會坐視守城士兵推倒云梯,因此貿然露頭推云梯是極其危險的。
當然,守城方有時也會推云梯,但不是直接推,而是通過一種特殊的長桿,或者叫撓鉤。用這種工具推所能產生的推力更大,并且守城士兵可以離城頭較遠,也相對安全,是有可能將敵方云梯推倒的。
總而言之,古代真正的守城戰與攻城戰其實比電視劇中所呈現的要復雜得多,也要血腥得多。因此即便是孫武這樣的軍事家,也并不贊同戰爭,更不贊同直接攻城。我們在了解孫子兵法軍事意義的同時,也應該牢記孫武本人的理念: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