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能征善戰并不是最大的本事。如果功成名就之后,還能做到功成身退,那才是真正了不得。
秦國大將王翦便是如此,自知功高蓋主,害怕秦始皇借機對他下手,于是連忙告老還鄉。
沒想到秦始皇卻十分大度的表示:「朕不殺你,你留下便是。」
年少時,王翦便對軍事尤為感興趣,在他侍奉秦王嬴政的一生中,不僅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更掃平三晉,攻破燕國、消滅楚國。
除去最開始滅亡韓國的戰爭王翦并沒有參與之外,另外幾個國家的毀滅,幾乎都和王翦有關系。由此可見,王翦對于秦始皇的重要性,絕非尋常武將可以比較。
而王翦一生的功勞,也的確算得上功高蓋主。尤其是橫掃三晉以及攻滅楚國,更讓他成功躋身「戰國四大名將」。
首先,在橫掃三晉的戰爭中,王翦于公元前229年,從上郡發兵,兵鋒直指趙國。相持一年多的時間里,王翦成功利用反間計除掉趙國名將李牧,隨后大敗趙軍。
經過此次戰爭,趙王「遷」被俘虜,趙國原來各處土地也被并入秦國,成為秦郡。
至公元前227年,因荊軻刺秦王一事,秦始皇借此機會,命王翦率軍攻打燕國。利用自身的軍力優勢,王翦攻取燕國都城薊,逼走燕王喜,使燕國名存實亡。
其次,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對楚國的覆滅。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以打敗楚國。
盡管秦始皇內心十分倚重王翦,但六十萬大軍的數量,仍然超過他的想象,最終決定讓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發動對楚國的進攻。
然而事實證明,王翦的推測并沒有任何錯誤,當李信率領二十萬秦軍發動對楚國的進攻后,因為楚將項燕誘敵深入,二十萬大軍防御捉襟見肘,秦軍大敗而歸。
看到楚軍攜大勝之勢,發起對秦國的反擊,秦始皇只得再次請王翦出山。分明已經擁有六十萬大軍,王翦卻依舊穩如泰山,不給楚軍絲毫機會。
在絕對的優勢下,楚軍被擊潰,楚將項燕于蘄州被殺。僅一年后,楚王負芻被俘虜,楚國徹底滅亡。
經此一役,王翦在秦國國內風頭無兩,可所有人都在羨慕王翦的名聲與威望時,王翦卻感到莫名的恐懼。
原來,早在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發動對楚國的戰爭時,王翦就已經明白了秦始皇的擔憂。
整整六十萬大軍被他帶走,倘若王翦倒戈相向,后果不堪設想。秦始皇能夠做的,只不過是將王翦的家人控制住,借此鉗制王翦,避免他有不臣之心。
王翦倒是十分聰明,在率軍迎擊楚國以前,他就連續五次向秦始皇提出申請,希望能夠得到田地賞賜,并美其名曰為子孫作打算。
就連王翦軍中的親信,都看不下去,王翦才終于停止申請并對親信解釋道:你以為我頻頻向大王討賞,行為有些過分。可大王現如今能夠將全國兵力交給我,心中怎麼會沒有擔憂。
事情的發展也果真如王翦所料,眼見王翦一心只想要更多的田地和賞賜,秦始皇終于放下心里的戒備。
待他得勝歸來,堪稱君臣盡歡。不過王翦深知伴君如伴虎,秦始皇今日能對他「坦誠相待」,那是因為秦始皇自信能壓制住自己。
倘若秦始皇傳位于后人,立下諸多功勞的王家,還有新王能牽制?于是王翦決定,一定要申請告老還鄉。
只有遠離政治中心,將自家的影響力和權勢,進一步降低,才能保證子孫后代的安全。可王翦終究是看輕了秦始皇。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統一天下的帝王,秦始皇的胸襟,絕非常人可以比較。有功者賞,有過者罰。
當初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征,這的確讓秦始皇感到擔憂,但現如今王翦就在秦國,難道還能在國內做出反抗之舉?
王翦的威望再大,又能大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績?能大過秦國奮六世之余烈所積累下來的威望?
秦人心中的皇帝,只有嬴姓一脈,王翦即便有心叛亂,秦人也不會答應。
因此,秦始皇只是在王翦提出請求時輕聲回答:朕不殺你,你留下便是。
直到這個時候,王翦才終于明白,眼前的帝王,不僅是同時代最偉大的帝王,甚至有可能是后來人難以超越的一位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