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的大明,氣數已盡,但此時的山海關外,多爾袞和他的清軍們卻意氣風發,蠢蠢欲動。
不過,想要輕易攻破山海關,入主中原并不容易,擺在清軍面前的還有一個大麻煩,那便是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
于是,一場激烈的山海關大戰在所難免......
山海關一戰的結局,我們早已知曉,但是在山海關一戰中,卻還涉及到了一個關鍵人物,那便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可以說吳三桂在此戰中的態度,對戰爭結局的走向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李自成在得罪吳三桂以后,雙方徹底翻臉,倒戈相向。此時,吳三桂也直接倒向了多爾袞一邊。
于是在多爾袞與吳三桂的聯手合作下,致使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在山海關一戰遭遇慘敗,那麼李自成究竟打得有多慘呢?
不妨先來看看各方的兵力對比,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這邊,關于他們的兵力數據,各歷史資料記載的數據卻有出入,《清實錄》以及《南明史略》中,都認為李自成兵力有「二十余萬」。
而在《明史李自成傳中》卻記載:「自成怒,親部賊十余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二十萬,陣于關內,自北山亙海」
參考《山海關志》后,「二十萬人」之說雖有夸大之嫌,但兵力應該是在十幾萬到二十萬左右。
再來看吳三桂這邊,作為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本就有5千關寧兵,再加上他後來新招募的兩萬七千兵力,所以吳三桂總兵力應該有三萬多。
而清軍這邊,據《南明史略》記載,清軍的八旗兵力大約有七——八萬人,其中包含了滿,蒙,漢人,但以蒙古人居多。
從兵力和兵源素質上來看,清軍八旗兵的戰斗力無疑是最強的,兵力也可與大順軍相抗衡,而吳三桂部的兵力雖然也不差,但如果沒有清軍的加入,想要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是很難的。
大順軍人多,也是農民武裝,但是除了精銳部隊外,與清軍相比的話,還是差了些。
山海關的東西兩側是兩羅城,南北是兩翼城,再加上長城和大海的阻撓,使得山海關的防御極為穩固,易守難攻。
李自成也深知山海關的重要性,所以即便在吳三桂已經翻臉之后,他也多次向吳三桂道歉,并發勸降通牒,希望吳三桂能歸降。
在勸降不成后,李自成先是派2萬人,去阻斷吳三桂退路,而另外一邊則是6萬主力分別向西羅、北翼和東羅城進攻。
吳三桂主力部隊,則列陣西羅城,阻止大順軍的進攻。大順軍抵達后,雙方在西羅城附近先就爆發了一場激戰。大順軍在這場交鋒中,死傷較多,只能無奈先撤退。
而在另一邊的北翼城,大順軍則利用地形優勢,再配合一陣猛攻,取得北翼城一線的勝利。
此時的多爾袞還未加入戰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按照多爾袞的想法,他先暫時靜觀其變,先探探大順軍的虛實。
來一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待大順軍與吳三桂部交戰疲軟之際,再后發制人,打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幾場交戰下來,漸入疲軟,難以支撐的并非大順軍,而是吳三桂部,尤其是北翼城的一支吳三桂軍已經向大順軍投降。
但是大順軍這邊,雖取得優勢,卻也始終未能突破吳三桂的防守。
截至到這里,清軍還在暗,而大順軍已在明。就在大順軍還對清軍意圖捉摸不透之時,多爾袞已經在心里做好了盤算,指揮清軍兵分三路,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分別進行攻關。
大順軍繼續向吳三桂部,步步緊逼,并投入全部兵力,已經做好了打一場生死大戰的準備,與吳三桂部展開激烈的肉搏戰。
晌午時分,眼見大順軍與吳三桂部,都已損失慘重,多爾袞認為時候已到,于是乘勢出擊,出動2萬精銳部隊,向大順軍飛奔而去。
清軍的突然出擊,果然讓疲憊不堪的大順軍,猝不及防,再加上他們此前并未有過與清軍交手的經歷,所以一時間慌了神,自亂陣腳,最終死傷慘重。
血戰至下午三點左右,大順軍難敵清軍攻擊之勢,被徹底擊潰。最終大順軍打到只剩下騎兵7000人,李自成撤退逃走,劉宗敏受傷,還有15位大順軍將領也當場殞命。
兵敗如山倒,山海關一戰,無疑重創了大順軍,讓其徹底沒了東山再起和逆風翻盤的可能。此戰,既是大順軍與清軍的第一次交手,也成為了最后一次交手。
而李自成與大順軍在這場戰爭的失敗,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輕敵思想,尤其是在對待清軍的態度上,不僅缺乏對清軍的認識和了解,對于清軍與吳三桂部聯手,也沒有作下完全準備。
在對待吳三桂的問題上,也不夠重視,直到吳三桂徹底翻臉了,才深知問題的嚴重性。
至此,清軍入關,也開啟了對中國長達296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