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歷史混亂,直到最終經過一番淘汰競爭后,終于奠定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才宣告混亂局面的結束。在前三國時代,經歷黃巾起義的沖擊,東漢朝廷已經無力掌控徹底惡化的局面。最終漢靈帝歿,十常侍與外戚何進比拼,董卓趁機奪取大權。
開啟軍閥混戰格局的新時代,這一時代特點是動亂是主旋律,諸侯割據勢力達到100支之多。經過一番激烈爭奪,等到司馬家一統天下,建立短暫的西晉王朝時。人口減員超過一半以上,長達半個世紀之多的爭斗,帶來的是動亂的創傷。
無情淘汰機制是亂世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直到一個新的機制出現,才能終結這種混亂局面。在三國后期階段,有一人的能力,其計謀并不輸司馬懿,智謀超越臥龍諸葛亮,武力力壓趙云的超級人物。為何會在《三國演義》中,成為一個菜鳥結束自己。
《三國演義》中的貶低與忽視 并不能掩蓋真正的英雄人物
這就不得不說演義與真實歷史還是有一定差距,尤其《三國演義》的作者有自己的主題思想。那就是尊劉抑曹,極度貶低曹魏人物,襯托蜀漢的偉光正形象。為此只能過度壓制曹操勢力的形象,打造劉備皇叔正統的漢室繼承者形象。
只是書中的內容雖一定程度還原歷史事件,只是其中的個人能力與技能,都是轉接給蜀漢政權。卻把內容實質性混淆,造成一定的認知混亂。只是歷史就是歷史,演繹就是演繹。并不能因其是受眾讀物而有所掩蓋,最終還是會還原真正的英雄人物。
曹魏政權的扛鼎人物
三國鼎立局面的定型,不止是因為赤壁之役的慘敗,以及關羽之歿,造成荊州之勢成為魏吳對立的格局。其本質原因還是在于各方勢力的綜合比拼不相上下,短期動亂并不能解決問題。唯有依靠各自的底蘊與實力,才能形成最終的碾壓。
而曹魏占據一定的優勢,掌控中原的核心精華區,成為事實上最后的勝利者。只不過其中的變數可能是曹魏政權自己都沒有想到,會為司馬家做嫁衣。
針對這種特殊對立局勢,蜀漢政權的選擇則是主動出擊,緩沖蜀漢覆沒的時間。
諸葛亮的北伐只是被動局面的無奈選擇,因為三方勢力只有蜀漢是最弱的一方。經過荊州之役、夷陵之役的慘敗,蜀漢危機不斷。要想占據先機,只能主動進攻延緩衰敗的時間,以戰備荒積蓄國力是諸葛亮為蜀漢想到的出路,也是下下策。
孫吳則是據守江東,以荊州為前沿基地,進行對峙消耗戰。而曹魏政權就是穩守基本面,利用自己的深厚底蘊積累國力,以圖在戰時的整體碾壓優勢。只是時間問題使得曹魏政權先后經歷曹操奠基者的病歿,繼承者曹丕的早歿。
而扛起曹魏宗族勢力大旗的就是曹真,其在三國演義中是個平庸的將領。被諸葛亮氣歿的菜鳥級將領。其真實情況卻并不是如此,而是真正的扛鼎人物。
其不僅打壓住諸葛亮的出擊,趙云的武力反擊,更是力壓司馬懿三朝的時間。
使得司馬懿不得不繼續隱隱,只能成為曹魏的家臣。這樣的人物是繼曹操、曹丕之后的第三代領軍人物。帶領曹魏宗族勢力與司馬懿為首的宗族勢力對抗,并處于上風位置。守住曹魏政權的底線,穩住曹魏基業。
就是這樣的人物使得諸葛亮幾次北伐中原的構想失敗,更是維持住曹魏的基本盤。而其真正歿在戰場上的問題,則是內外原因激發的一種并發癥。而他的歿也導致曹魏政權的崩盤,成為司馬家族的囊中之物。
曹真之歿成為曹魏政權顛覆的轉折點
曹真這麼厲害的宗族領袖,之所以歿在沙場上。是因為其舊傷復發,而不是諸葛亮的氣導致。要知道曹真的實力超強,不懼怕趙云的實力,這是硬實力技能。
而其真正的能力就是政治手腕,實行鐵腕強權統治,維護曹魏宗族力量的強大。
司馬懿這樣的忍者高手,都對其沒有辦法。只能選擇積極潛伏,避其鋒芒。隱居暗中進行策反工作,期待自己的大業。直到曹真上前線,利用自己的能量進行暗中算計。最后造成曹真不僅舊傷復發,還有后方內部問題而導致急火攻心。雙重打擊直接導致曹魏最后的大旗倒塌,成就司馬懿的權謀。
曹真之歿是曹魏政權的轉折點,因為缺少曹真這樣的宗族領軍人物。最后被司馬懿逐步滲透,帶領宗族勢力徹底掌控曹魏政權。最終在曹魏第四代曹芳手中,篡奪曹魏的政權。也為司馬家建立西晉定下基礎,曹魏勢力最后被一舉鏟除。
結語:曹真的隕落是曹魏政權的損失,這樣一位計謀不輸司馬懿,智力不差諸葛亮,武力值超越趙云的扛鼎人物。最終卻是敗于自己的舊傷復發以及司馬懿的后方算計中,使得曹魏宗族勢力難以抵抗司馬家族的反擊。最后只能無奈退出爭霸局面,為司馬家族做嫁衣,不得不說很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