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唐高祖李淵,有一個很隱諱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據《尚書故實》記載:
「高祖太武皇帝,本名與文皇帝同上一字,后乃刪去,嘗有碑版,鑿處具在。」
意思是說,李淵的名字叫「李世淵」,曾有碑刻可以證明。這就很奇怪,李世淵和李世民本是父子,但他們倆的名字乍一看,卻像兄弟倆。這種情況,在漢人文化中非常少見。所以,歷史學家陳寅恪在《讀書札記一集》中明確指出:「此例足證李習于胡俗。」
陳寅恪的意思是,李唐皇室本是鮮卑人,鮮卑人早期的姓名,并不體現輩分。
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他干涉國史的編撰,把父親中間的「世」字幾乎全部抹去。李世民為了美化自己,說李唐皇室出自隴西李氏,由于中間的世系傳承一直不能說清楚,所以唐朝的七大豪門一直不愿承認李唐皇室出自隴西李氏。
可能因為李唐皇室本身就是胡人血統,所以自李世民開始,唐朝幾乎每朝都會重用蕃將,例如唐太宗時期的契苾何力(鐵勒人)。到了開元年間,為了防止漢臣功高震主,唐玄宗對蕃將更加重用,這其中最著名的胡人將領莫過于 安祿山。
公元755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折騰了唐朝八年時間,把一個盛唐硬生生拖垮。這場浩劫,并不叫「安祿山叛亂」,而是叫「安史之亂」,因為除了安祿山之外,還有一個史思明。史思明雖然是「安史之亂」的二把手,但和安祿山相比,史思明才是機關算盡的大奸雄。《劍橋中國隋唐史》曾認為,若史思明不是被兒子弒殺,他很可能取代唐朝。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亂世梟雄史思明,從反面人物身上,看到不一樣的歷史。
根據《舊唐書》記載,史思明和安祿山都生于突厥部落,史思明比安祿山大了一天。史思明生于臘月三十,安祿山生于正月初一。很小的時候,史思明和安祿山就是很好的伙伴。
史思明約在20歲的時候,投軍成為一名斥候,因為他通曉六蕃語言,很快得到重用。但史思明花錢大手大腳,他經常向朋友和官府借款。34歲那年,史思明因無力償還債款,決定逃亡到奚部(鮮卑的一個分支),可是他運氣不好,還沒到目的地,就被奚人的巡邏隊發現,奚人打算殺掉他,史思明情急之下,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史思明對奚人說:「我是大唐陛下派來的使者,你們如果殺了唐朝特使,必定會遭到唐朝的報復,不如帶我去見你們大王,這樣你們還能立功。」
奚人雖然半信半疑,但總歸不敢冒險,于是把他送到奚王那里。史思明若有其事,見到奚王并不下跪,奚王大怒,史思明卻說:「大國使者見小國君王,何須參拜?」
希望看他派頭如此之大,更不敢怠慢。待到史思明吃飽喝足,奚王還安排一百多人護送他歸唐。臨行前,史思明對奚王說:「你派去送我的人都是見識淺顯之人,這樣只會讓你們更丟人,你不如派你的大將軍瑣高親自護送我,到了唐朝,我們必定以貴賓之禮待之。」
奚王覺得史思明言之有理,便派瑣高前往。沒想到,一行人剛到平盧,史思明就以前去安排接待為由,離開眾人,偷偷找到了平盧軍使裴休子,說奚王派心腹戰將瑣高前來偷襲平盧,不如趁夜將他們抓住,必定是奇功一件。
于是,平盧守軍全軍出動,很快抓住了瑣高,范陽節度使 張守珪聽聞后,大喜過望,親自接見史思明,將他留在身邊,給予重用。
史思明就用這個騙術,成功坑了奚王,成全了自己。
巧合的是,此時的安祿山,也在張守珪賬下。原來,安祿山因為偷羊被抓,他為了保命,答應幫張守珪抓俘虜,結果一抓一個準,張守珪便任命安祿山為偏將,不久還收他為義子。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張守珪已經去世15年之久,如他還活著,看到盛唐的掘墓人正是自己培養的安祿山和史思明,不知作何感想。
關于史思明,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此人就是他的妻子辛氏。當初,史思明并未發跡,幽州大族之女辛氏無意間看到史思明的容貌后,怦然心動,央求父母做主將自己嫁給史思明。父母苦勸未果,只得向史思明求親,史思明當時是窮小子一個,欠了一屁股債,聽聞有大戶人家之女帶著豐厚的嫁妝要倒貼,喜不自勝,立即便和辛氏完婚。
其實,《舊唐書》記載史思明「鳶肩傴背,欽目側鼻」,相貌并不出眾,不知道辛氏是什麼眼光。
若干年后,史思明稱帝,辛氏被冊封為皇后,人們才感嘆辛氏眼光毒辣,只可惜,這個皇后,只當了一年多。
公元742年,唐玄宗把年號從「開元」換成「天寶」,或許是因為換了年號,唐玄宗日益驕奢,轟轟烈烈的「開元盛世」也變了味道。這一年,安祿山憑借一味鉆營,獲得了平盧節度使的位置。而史思明也成為了知平盧軍事,是安祿山的軍事副手。
同年,唐玄宗召史思明入朝覲見,《舊唐書》記載:
嘗入奏,玄宗賜坐,與語,甚奇之。問其年,曰「四十矣」。玄宗撫其背曰:「卿貴在后,勉之。」遷大將軍、北平太守。
意思是說,唐玄宗見史思明談吐不凡,問他多大了,史思明不好意思地說:「臣已經四十了,半生過去,碌碌無為。」唐玄宗拍著他的背說:「你放心吧,有我在,你的大富大貴在后面呢!」不久,升任史思明為大將軍、北平太守。
這時,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地方大員,手握重權。
在開元后期,張九齡離開宰相之位后,李林甫上位,李林甫為了防止人文有「出將入相」之功,于是向唐玄宗提出解決辦法:多提拔學問不高,但孔武有力的胡人為將。
如此以來,既能保證唐朝的軍隊的戰力,又能維持朝堂的穩定。唐玄宗深以為然,安祿山、史思明等人能夠爬到高位,和這一原因關系密切。
13年后,安祿山攜范陽、平盧、河東三地20萬兵馬起兵反唐,聲稱奉唐玄宗密詔討伐權臣楊國忠。安祿山起兵之前,已經秘密知會史思明。在安祿山起兵的同時,史思明以迅雷之勢率兵攻打常山,俘虜了常山守將顏杲卿(顏真卿的堂兄),史思明在此后擋住河北兵馬的反撲,替安祿山守住了范陽,守住老巢。
其實,唐朝中后期,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已被破壞,唐玄宗采用「募兵制」來代替,許多士兵都是地方軍閥招募來的職業軍人,節度使們遠在邊疆,有自己的土地和軍民,朝廷根本無法控制。節度使麾下的兵馬,只忠于自己,并不忠于朝廷,所以安祿山和史思明剛開始才會如此順利。
當時,河北已經亂成一團,河北守將歷經萬險將安祿山叛亂的消息送到長安,唐玄宗竟然不信。直到叛軍攻入河南,逼近洛陽,唐玄宗才匆忙應對。不料,守護潼關的20萬守將久疏戰陣,輕松就被安祿山打敗,第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直逼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太子李亨,狼狽出城,向南逃竄。
而這一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立大燕,史思明在安祿山面前,表現的非常恭順,儼然成了最擁護安祿山之人。
杜甫曾詩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開元盛世」的烏托邦,讓唐朝的錦繡瞬間塌陷。
只是,這場叛亂之所以叫「安史之亂」,史思明就注定不是安祿山的配角,因為史思明是后發制人,他所表現的破壞力,遠比安祿山要讓人頭疼。
作為一代梟雄,安祿山有兩個非常致命的缺點,第一是身體不好,第二是脾氣不好。安祿山因身體肥胖,常年不運動,起兵之后便生了瘡癤。安祿山稱帝后,病情加重,雙目失明,因為疼痛難忍,他經常責打臣子,他的心腹謀臣嚴莊、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也經常遭到辱罵。
公元757年,安慶緒聯合嚴莊趁安祿山熟睡時,用大刀刺入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命喪黃泉。從他自立為帝到去世,僅一年時間。安祿山死后,安慶緒宣布即位,成為大燕第二位皇帝。
安祿山死了,隔壁的史思明開始了另一番思考。其實,史思明長期受制于安祿山,雖然二人是發小,但關系并沒有那麼鐵。《舊唐書》曾記載兩件事:
其一,天寶十年(751年),史思明隨安祿山征討契丹,結果大敗,史思明帶著700多名殘兵躲在山谷之中,安祿山為了逃避追責,把身邊的兩位副將殺掉頂罪。後來史思明歸來 ,聽聞此事后大驚道:「還好我出現得晚,要不然被殺死頂罪的人恐怕就是我!」
可見,史思明對安祿山早有戒心。
其二,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安祿山讓史思明去攻打饒陽,但史思明兵力不夠,向安祿山請求增援,但安祿山不同意,結果史思明差點被郭子儀和李光弼包了餃子。
對此,史思明憤恨不已,但他又不敢和安祿山理論。
通過以上兩件事可以看出,史思明對安祿山早就不滿了。如今安祿山驟然去世,史思明的內心,不但不悲傷,反而如釋重負。因為接下來,他將要成為這場叛亂的主角。
且說安慶緒自立為帝后,為了拉攏史思明這個元老,安慶緒封史思明為媯川郡王。
其實,這時候的安慶緒和史思明,可謂各懷鬼胎,安慶緒怕自己剛上位,史思明會對自己不利,因此拼命示好,但他并不信任史思明,換句話說,如果有機會除掉史思明,安慶緒一定毫不手軟。而史思明自認為自己資歷高,不愿意給安慶緒這個小輩打工,他占據范陽,拼命拉攏勢力,他想吃掉安慶緒,自己做老大。
安慶緒畢竟年輕,在郭子儀、李光弼的持續攻打下,安慶緒兵敗洛陽,他一方面向北逃命,一方面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巴不得安慶緒滾蛋,不僅沒有出兵,反而間接地向唐軍提供情報。
安慶緒一直逃到鄴郡,收攏六萬兵馬,終于緩過氣來。此時,史思明的勢力已經不容小覷,安慶緒打算派阿史那承慶帶兵以安撫為由,進入史思明的大賬,然后除掉史思明。不料,事情敗露,被史思明搶先一擊,從此之后,安慶緒和史思明徹底撕破臉。
史思明在多方權衡之后,然后走了一步險棋,他帶領13郡共計8萬兵馬,投降了唐肅宗李亨。
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史思明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
李亨聽聞叛軍的二號人物竟然來投降,喜不自勝,立即下旨封史思明為歸義王、河北節度使。
其實,李亨看重的不是史思明本人的歸降,他更希望借史思明的投降,來向天下宣傳自己討伐叛軍的成績,以達到振奮唐軍的作用。
狡猾的史思明正是看準了這一點,他投降唐朝后,不僅從叛軍搖身一變成了唐軍,還得到了充分的給養。
李亨和史思明是雙贏的,吃虧的是安慶緒,他本就獨木難支,這下李亨和史思明聯手,他的處境更加艱難。
在史思明的麾下,有一位唐朝舊將,他叫烏承恩。當初,烏承恩原本是鎮壓叛軍的,後來他的家人全部被史思明所擄,烏承恩兵敗,怕朝廷怪罪,不得已才投奔史思明。史思明投降唐肅宗后,烏承恩又成了唐朝之臣。正是因為他這種身份,烏承恩還是心系唐朝的。
其實,從史思明投降唐朝的那一刻起,他早就想好了退路,因為他早晚還要反叛。烏承恩把史思明的真實想法告訴了唐肅宗,唐肅宗大怒,和李光弼商量對策,李光弼認為不如借烏承恩之手除掉史思明。于是,在公元758年初夏的一個晚上,身為范陽節度副使的烏承恩接到李光弼的密信,讓他擇機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狡猾至極,他早就在暗中監視烏承恩,當烏承恩和兒子持刀出現在李光弼的房門外時,史思明一聲令下,將烏承恩父子二人捉住,然后在烏承恩身上收到了李光弼的書信。
這時,史思明表演了一場戲,他把眾將士召集過來,委屈地哭了起來:
「我何負于汝而至是耶?臣以十三州之地、十萬眾之兵降國家,赤心不負陛下,何至殺臣!」
史思明哭得撕心裂肺,把朝廷罵成了一個「負心漢」,將士們紛紛被感染,然后,史思明殺掉烏承恩父子,帶著眾人再次反叛。
當時,郭子儀等九位節度使帶領20萬唐軍正在攻打安慶緒。史思明的反叛,讓眾人始料未及,史思明擁兵13萬前來,以迅雷之勢奇襲魏州,魏州軍民憤然反抗,被史思明屠殺3萬多人,流血漂櫓。這一年,史思明在魏州稱帝,自稱大圣周王。
史思明本以為唐軍會滅掉安慶緒,沒想到他稱帝后,轉移了唐軍的注意力,李光弼等人率軍60萬向魏州撲來,郭子儀也正在往這里靠攏,史思明無所畏懼,他命大軍向鄴城退去,自己只帶領5萬人馬和唐軍打起了游擊。幾個月來,史思明神出鬼沒,接連偷襲唐軍,唐軍雖然有60萬,卻沒有占到便宜。
因此后人說,史思明在用兵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
三個月后,郭子儀列陣以待,史思明竟然借著一場沙塵暴的掩護,成功打敗了郭子儀。唐軍不能取勝,只得退兵。
走到絕路的安慶緒,看到史思明勢頭正盛,于是放低姿態,要向史思明稱臣。史思明表面上客氣,說愿意和安慶緒「互為鄰國、相互幫襯」,安慶緒大喜,親自來謝史思明,要和史思明歃血為盟。不料,史思明設好圈套,將安慶緒和他的四個弟弟全部勒死。從此,「安史之亂」,從「安」階段,轉到了「史」階段。
戰爭打到這個時候,不管是叛軍還是唐軍,都已經是強弩之末,多年的內耗,民不聊生,糧草匱乏,大家都在死撐。面對郭子儀和李光弼的聯合圍攻,史思明雖然有幾次失敗,但卻都沒有傷其元氣。
史思明心思敏捷,善于用兵,但他沒想到,他最終會和安祿山一樣,栽在了自己兒子手里。
公元761年,李光弼和史思明全面對峙,史思明命自己的長子史朝義修筑三角城,限期一天修完。第二天清晨,史思明親自巡城,發現史朝義根本完成不了進度,史思明對兒子大怒道:「等我消滅唐軍,一定殺了你這個家賊!」
史載「朝義大懼」,兒子被史思明嚇壞了。史朝義身為史思明的長子,因為不是皇后辛氏親生,屢遭父親責難。當時更有傳言,父親打算廢長立幼,立辛氏之子史朝清為太子,再加上這次刺激,史朝義在部下的慫恿下,最終決定干一票大的,殺掉父親,取而代之。
公元761年4月,史朝義帶領200多人提刀闖入史思明的寓所,史思明見勢不妙,先躲到廁所,又翻墻逃到馬廄里,但又被史朝義捉住。在死亡面前,史思明有展現出他「能屈能伸」的特點,他向兒子下跪,說自己白天說錯了話,讓兒子饒自己一命。史朝義不聽,史思明又說:「我這是為了不讓你背負弒父的罪名啊!」史朝義聽完,果然猶豫了。史朝義的部下見他心軟,接連勸阻,最后,史朝義下令將史思明勒死,尸體秘密運回洛陽。
史思明機關算盡,最后卻死于兒子之手,年僅59歲。
歷史有時候非常奇妙,史思明和安祿山從小相識,就連生日也只差一天,二人一同叛亂,同樣的開始 ,也有同樣的結局。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大事件,一個繁榮的唐朝,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從此再未崛起。
但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畢竟不同,如果說安祿山是一頭兇狠的白眼狼的話,那史思明就是一只狡猾的狐貍。
王世貞在《王弇州崇論》中曾評價史思明:
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
意思是,史思明的才能,遠在安祿山之上。
史思明十步一算,叛而又降,降而復叛,他每一次出手都非常精準,他善于用兵,打敗過郭子儀和李光弼。若安史之亂一開始就由史思明領導,那對唐朝的破壞力肯定會更大。如果史思明沒有被兒子所殺,那麼他的存在,將讓唐朝更加尷尬。
和安祿山相比,史思明才是真正的大奸雄!
史思明的去世,頗具戲劇性。如果史思明是一位叛賊,他的死,是天佑大唐,如果史思明是一位強者,那麼他的死,則頗為遺憾。
《劍橋中國隋唐史》:
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后,證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筆者不崇拜叛臣,但關于史思明,后人對他了解甚少。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以歷史來研究現實,在當今局勢下,有許多「史思明」,正躲在「安祿山」的身后,這一點我們要時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