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帝王在選擇繼承人之時,都會去試探、考察,從而去評判這位皇子是否能擔當大任。康熙是封建王朝時期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并且他膝下皇子眾多,所以才導致了「九子奪嫡」的政治風波。
皇四子胤禛成為了最后的贏家,他就是大清朝的雍正皇帝。為何見證過九子爭儲事件的康熙皇帝,在見到幼孫乾隆之時,卻驚得放下了酒杯?
作為一朝天子,應當處事波瀾不驚,這樣才不會讓有心之人猜測揣摩出所思所想。一旦喜形于色,很可能就會被他人利用。
清王朝的康熙皇帝,他可是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處于權力中心數十年而安然無憂,還能將王朝帶向另一個盛世巔峰,說明這位皇帝一定對世事洞若觀火,對人性了如指掌。
由于康熙子女眾多,又比較長壽,因此在他執政期間很多孫輩都出生了。這個時候的胤禛還未繼位稱帝,還只是和碩雍親王。
雖說胤禛表面上是一個兢兢業業,只做自己份內之事的王爺,但他卻也對這帝王之位也虎視眈眈。 為了博取康熙皇帝的好感,他恪守人倫孝道,處事嚴謹恭順。
但是這位雍親王卻在暗地里也培植著自己的勢力,這也是為什麼他最終能夠在九子奪嫡中勝出,成為著大清朝的雍正皇帝。
而在他爭寵的過程中,其四子弘歷,也變成了他贏得康熙歡心的工具。
這弘歷,就是日后的乾隆皇帝。史書有載,在他十二歲的時候,胤禛就讓弘歷在康熙皇帝面前耍了一波存在感。
可是在康熙皇帝第一次見到自己孫子乾隆的那刻,驚訝得連手中的杯盞都握不穩了,這究竟是出于什麼原因呢?
當時,胤禛為了討康熙皇帝歡心,特地邀請他去游牡丹園,因為康熙皇帝生平最喜愛的花卉就是牡丹。
但這次游園卻不僅僅是單純地賞花,胤禛還存有了別的心思。
在康熙皇帝在亭園中小憩之時,胤禛就帶著弘歷來拜見了帝王。
這一見面,完全就能用「見即驚愛」一詞來形容。此外,康熙皇帝還跟胤禛說,他要把弘歷帶到宮中親自撫養。
清史中也記載過這件事,「圣祖初見于藩邸牡丹台,喜曰:‘此子福過于余’」,為什麼弘歷能如此輕易地就獲得帝王寵愛呢?
首先,弘歷有著俊秀的相貌,在《清史稿》中有載「隆準頎身,圣祖見而鐘愛,令讀書宮中」,隆準形容的是弘歷鼻梁高挺,頎身說的是他身材高大。
弘歷在此時已經是儀表堂堂,氣質不俗了,康熙皇帝覺得他頗有帝王之相。
另外,弘歷也不只是一個花瓶,他也文采斐然,在與康熙交流的過程中,絲毫都沒有露出怯色,這是非常難得的。
而且,在引經據典之時,弘歷也能頭頭是道,邏輯清晰,深入交流了不久,那康熙就被弘歷的才華驚得放下了酒杯。
在與弘歷相處的過程中,康熙皇帝也沒有發現他身上流露出任何權貴的迂腐傲慢之氣,這也讓他十分欣喜。
除此之外,這個時候九子奪嫡之爭已經開始了,太子已經被廢黜,導致剩下的諸多皇子都開始蠢蠢欲動。
在康熙皇帝看來,自己的兒子們不但不顧及手足情分,還相互算計,讓他如何不寒心?
為了爭得儲君之位,有些皇子連父子情分都不顧了,像后期皇八子送給康熙奄奄一息的老鷹,這不就是明顯地是在詛咒皇帝嗎?
但是皇四子胤禛卻不同,他似乎看起來與世無爭,不愿意被牽扯到朝堂糾紛之中,所以康熙皇帝才會答應同他一起游園。
向父皇引薦弘歷,實際上也是胤禛的謀算。
九子爭儲固然激烈,可康熙皇帝卻始終都沒有作出決斷,立哪位皇子為當朝太子,所以胤禛就想著,假如弘歷能夠得到康熙的賞識,或許康熙會因為看中弘歷,而將皇位傳給他。
從長遠來看,就算康熙最后沒有讓胤禛繼承皇位,只要弘歷能討得康熙歡心,那麼胤禛的這一條血脈也就不會被埋沒。
歷史結果也證明了,皇四子胤禛此舉雖然是煞費苦心,但沒有白費,弘歷不但得到了康熙皇帝的疼愛,而且還夸他以后的福氣會更好。
此外,在一次外出圍獵之時,康熙皇帝也帶上了弘歷。
那次,皇帝親手射殺了一只熊,當所有人都慶祝熊已經死去的時候,另一只被箭矢射中的熊突然站了起來,而此時的弘歷在熊的近前。
一時間,周遭變得混亂不已,但弘歷卻臨危不懼,不慌不忙地補了一槍,徹底地殺死了這頭熊。
在這件突發事件之后,康熙皇帝更鐘情于自己的這個孫兒了,覺得他能夠擔當重任,可能在這個時候他覺得弘歷是有著帝王之能的吧。
于是,他就對旁人說「伊命貴重,福將過予」,這句話是說弘歷比他自己還有福,誰能比現任帝王還有福氣?那不就是下一任的新君嗎?
由于康熙皇帝對弘歷非同一般的寵愛,所以也有學者認為胤禛之所以能夠奪嫡成功,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生了個好兒子。
或許是愛屋及烏的緣故吧,康熙皇帝還特意召見了弘歷的生母,也就是鈕祜祿氏,此時的她還不是胤禛的正妃,只是一個侍妾格格,按照清朝祖制來說,她是沒有資格面圣的。
但康熙皇帝還是見了她,并且還夸贊了她教子有方,有個有福之人。
胤禛利用著親情作為政治博弈的手段,他將弘歷變成了他登上帝王之位的籌碼,這也是皇家的無情與涼薄。
幸好,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年邁,在經歷了皇子相殘后,開始重視骨肉親情了。
所以,胤禛的這個謀算才成功了,他也靠此成為了下一任的大清皇帝。所幸,雍正皇帝卻也是個好皇帝,勵精圖治,治下為民,國家得以富強,百姓得以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