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因病去世,死時才年僅40歲,在位時長只有短短的7年。對于曹丕的英年早逝,后世之人根據他的行為,作出了諸多猜測。
有一種觀點認為,曹丕之所以只活到40歲,是因為他在曹操尸骨未寒時做的兩件事,屬于件件折壽。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按照宗法禮制來說,順利接過曹操權力的曹丕,怎麼也該為曹操守孝三年才對。
在這三年中,雖不至于成天都帶著十分沉重的心情,但也不應該隨意嬉笑怒罵。大漢以孝治天下,哪怕漢朝已經名存實亡,孝道對世人的影響,仍然遠超今人想象。
然而在民間傳言中,曹丕從來沒想過這些,曹操剛剛入土為安,曹丕便帶著大軍衣錦還鄉。盡管當時不少人都勸說曹丕,這樣的行為將會導致天怒人怨,但曹丕卻全然不放在心上。
更為關鍵的是,曹操的整個葬禮過程,不僅沒有低調節儉,反倒是大辦特辦。別說曾經和曹操十分親近的一些文臣武將,看不下去,就連百姓也多有怨言。
對此,彼時民間甚至還有傳言聲稱:「為子不孝,逢七遇難」。
原本在古人心里面,這樣的俗語都會給人帶來極大的警示,可曹丕依然不放在心上。
文臣武將們依舊該吃吃、該喝喝,而他自己則做著逼迫漢獻帝禪讓的準備工作。
在連續假意推辭兩次后,曹丕也終于在漢獻帝第三次禪讓時,「順利」改漢為魏,史稱魏文帝。至此,曹丕放蕩的行為更上一層台階。
另外,曹丕還很喜愛吃甜食,過量的吃蜜糖,葡萄,不知是否是因為此前的經歷實在太苦了,所以沉迷甜食。
也曾有醫生,因曹丕對葡萄偏執的喜愛,提出勸告:蒲桃過量傷身,理應克制(古代稱葡萄為蒲桃),但曹操顯然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這也成為了短命的一個原因之一,飲食習慣不好。
史學家們還從他批閱的詔書中發現過一句話:「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
曹操在世的時候,曹丕倒是特別聽話,不敢過度放肆,可等到曹操去世,曹丕又稱為北方政權的實際掌權者后,再也沒有人能夠對他進行阻攔。
等到曹丕去世,民間便將曹丕這類不尊禮制,不聽勸告的行為,看做是他所做的第一件「折壽」的事情。
那麼曹丕所做的第二件「折壽」事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將曹操生前擁有的美妾,全部收入了自己的后宮之中。
除去父親曹操喜愛的一些女子之外,甚至就連以往侍奉曹操的女仆,以及漢獻帝皇宮中的宮女,曹丕都沒有放過。
對于曹丕的行為,就連他的母親卞太后都忍不住出聲怒罵,實在豬狗不如。丞相尸骨未寒,你豈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可卞太后責罵一通又如何呢?終究還是沒讓曹丕的思想有半點轉變的跡象。在他眼里,君王若是不能后宮佳麗三千,那算什麼君王。
如今不過是在后宮數量上勉強達標,將來還要進行篩選才行。如此荒淫的想法,再次招來民間無數老百姓的唾棄。
甚至有后人撰文稱,因為曹丕本人的行為,不少北方民眾,都舉家,甚至舉族搬遷到南方居住。
當然,也正是因為做了這兩件「折壽」的事情,所有許多后人一致認為,曹丕之所以在位七年就去世,原因就在于此。
可事實當真如此?曹丕真有民間傳言這般不堪?其實后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主要還是曹丕篡漢建魏。
漢朝國祚傳承數百年,對彼時的百姓影響實在太大。哪怕漢朝皇室再怎麼勢微,也不應該讓人通過所謂禪讓的方式,強行奪取。
于是曹丕死時,民間百姓便自發編撰出相應的故事,來進行解釋,將曹丕描述成一個大逆不道的人。
類似的情形,在清朝初年也時有發生,地方民眾出于對明朝的懷念,抨擊清政府的種種政策和行為。哪怕一些政策分明是正確的,也同樣會被貶得一文不值。
而真實歷史上的曹丕,不僅在文學上與曹操、曹植并稱為「建安三曹」,更是在國家發展上,為魏國做出極大貢獻。
魏文帝曹丕畫像
對外,他平定了武威、胡、酒泉以及張掖等勢力的叛亂;對內,他積極調節曹氏和各個氏族之間的矛盾。
經過他的努力,魏國的整體實力與吳蜀兩國相比,徹底呈現碾壓之勢。
在面對百姓時,曹丕也一直提倡節儉,并主張一定要薄葬,禁止厚葬。中原百姓因為常年戰亂的影響,連生存都成了問題,又何必將不必要的精力與錢財浪費在厚葬上。
由此可見,曹丕對整個國家構成的影響,應該是正面且積極的,與民間傳言不太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