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頻煩天下,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
談到諸葛亮,我相信我們腦海里一定會蹦出一個詞語「神機妙算」,而讓諸葛亮如此出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三國演義》的問世,該文學作品過度美化了諸葛亮,導致許多人都把諸葛亮當作神一樣的人,但哪里有神呢?
圖1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百戰百勝,用兵出神入化,什麼草船借箭、空城計讓世人都以為諸葛亮為用兵之神,但事實是在劉備死后,諸葛亮就一直在吃敗仗,那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姜維臨死之前道出了其中原因,接下來就讓我們一一剖析。
《出師表》中諸葛亮曾說自己「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事實也正如他所說,諸葛亮出身于官宦之家,本可以衣食無憂不用四處漂泊,可他年少時父母就相繼去世,只能跟隨著叔父諸葛玄,在那個不太平的日子里,年少的諸葛亮就飽嘗漂泊之苦。
在諸葛玄去世之后,諸葛亮在隆中隱居,他少時就能精通四書五經和各種兵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當時人都對他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等人對他很是欣賞,可能這就是英雄惜英雄吧。
圖2
此時的劉備還是屢戰屢敗,一次被曹操打敗后便來荊州投奔同是皇家后裔的劉表。劉備在這里遇到了奇人司馬徽,劉備向后者詢問,如今天下誰有經天緯地之才,后者答道「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在這之后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此人才華百倍于自己,劉備很是震驚,于是三顧茅廬,在草房之中兩人談論目前的天下局勢,后人把此次會談稱為「隆中對。」劉備也順利請得諸葛亮出山,對他很是器重,常對身邊人說自己得到孔明就是如魚得水。
此時曹操已經基本橫掃整個北方,率領20萬大軍準備南下一舉統一江東地段。曹操先是打敗劉備軍隊,奪取了荊州,此時處于存亡之時,劉備派出諸葛亮去江東游說孫權一起抵抗曹操。
圖3
當時江東分兩派,文官一致主和,武官一致主戰。諸葛亮到東吳后,對孫權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并且一一駁斥文官的主和看法,說的孫權誓與曹操決一死戰,至此孫劉聯軍達成統一。兩軍一致抗曹,然后周瑜一手火燒連環船,燒得曹軍四散奔走,使得曹操敗走華容道,赤壁之戰取得大勝,為後來的鼎立三國之勢打下了基礎。
劉備趁曹操北逃之時,依據諸葛亮的計策,趁勢取了荊州作為自己立足之本,一步步發展壯大,隨后奪取益州,進軍漢中,漢中之戰時打敗了曹操,順利取得了漢中,劉備軍事實力大漲。
荊州被孫權奪后,關羽戰死,劉備為了報此仇,大軍向著東吳進發,可在夷陵時,中了陸遜的計謀,大軍慘敗,劉備經歷此次大敗后,身心俱疲,在白帝城病危,他將諸葛亮召來,向他托孤。
圖4
劉備死后,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后人皆以武侯相稱,此后蜀國大小政事劉禪都交給諸葛亮來辦理,諸葛亮先修書和東吳結好,然后七擒孟獲穩定了南中,還蜀國以數年太平,在這幾年中,蜀國軍民休養生息,逐漸恢復軍力有了北伐的基礎。
為實現隆中計策,北伐中原,統一天下,諸葛亮二出祁山,試圖覆滅魏國,可此時荊州現在已經在孫權之手,隆中失去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一環,導致北伐時許多次都因為糧草不濟而兵敗,諸葛亮也是一個急性子,北伐時沒有考慮后勤問題,孔明確實是用兵如神,對戰局看得十分透徹,可他卻不是一個治國理政的人才,對內政管理的不是那麼讓人滿意。
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重用馬謖,派他去守街亭,街亭當時是諸葛亮北伐時十分重要的戰略地點,可劉備早就說過,馬謖是一個紙上談兵之輩,斷不可委以重任。
圖5
可諸葛亮識人不明,認為馬謖跟隨自己良久,可以堪當重任,結果就是馬謖兵敗街亭,導致趙云孤立無援,被魏軍打的不得不撤退,至此第一次北伐取得失敗。
二出祁山時,取得階段性勝利,攻下幾座城池,并且殺死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也有人說是司馬懿故意陷害張郃,讓曹魏少一忠誠大將。
總之諸葛亮此時還是比較順風順水,他也開始注重內政,安安心心地讓蜀國修養了幾年,然后諸葛亮又屯兵渭濱,修書東吳聯合伐魏,可東吳不太爭氣,被打的大敗而回。
司馬懿又一直堅守不出,想活活耗死諸葛亮,孔明想到要長期在這里與魏軍打仗,便準備分兵屯田,軍民結合,可諸葛亮卻因操勞過度生了大病。
圖6
諸葛亮交代完身后之事后,不久便離開人世,有趣的是,諸葛亮死后,司馬懿來追擊蜀國軍隊,卻被木雕做的諸葛亮嚇跑了,當時人笑稱,「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從中諸葛亮的能力可見一斑,可個人必定抵不過天命,如果諸葛亮尚在,蜀國豈會一直弱小。
為何劉備死后,諸葛亮打仗會打那麼多敗仗呢?姜維后面臨死時道出其中緣由,不是諸葛亮實力不行,「乃天命也。」
劉備尚在時,治國理政尚有人分擔,劉備死后,劉禪才能太低,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導致諸葛亮外政內政一把抓,工作十分操勞,導致積勞過度,最終早早死去,不然北伐也不一定會失敗。真乃天命,有時候運氣好也是一種能力。
結語:
陸游在《書憤》中這樣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真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讓我們看到一個感恩、忠誠的表率,諸葛的能力我們都有目共睹,真就是缺一點運氣,不管怎樣,諸葛亮都是臣子的杰出例子,值得后世緬懷,永遠的武侯,神一般的人物。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鑒》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
《方輿勝覽·卷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