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說:「苦難到處都有,讓人感動的是面對苦難的堅持、樂觀和勇氣。」
在民國時,就有這樣一位讓人感動的女子,她一生沒有得到丈夫半分愛,獨守空房半生,經歷兩次喪子之痛。
然而她卻沒有活成可憐的棄婦模樣,而是用善良、容忍、寬厚,為自己的生命涂上亮色,一生受人尊敬和愛戴,衣食無憂。
她就是張恨水的原配夫人,徐文淑。
丈夫的閃耀,跟她毫無關系,她卻用獨特的生活智慧,在世間留下了一抹晶瑩的柔光。
聰明的女人,懂得凡事不強求
張恨水被譽為「中國大仲馬」。他的文學作品里,都是才子佳人的愛恨糾葛,如《金粉世家》《啼笑姻緣》等。
他寫的愛情故事纏綿悱惻,百轉千回,讓人看了欲罷不能。
同樣,他對自己的愛情也充滿期望和幻想。
他在《妻的人選》中寫道:若要美的,不如賞花;若要道德好的,不如看書;若要賢內助,不如買架機器;若要帶來歡快的,不如娛樂。
總而言之,這一生,尋尋覓覓,要找一個了解我的人。
就這樣一個立志尋尋覓覓一生,要找到知己的人,卻無法違抗母親的命令,接受了包辦婚姻。
母親給他選的妻子是徐文淑,出生鄉村,不識字,長相平凡,跟向往浪漫愛情,才華橫溢的張恨水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可以說,從嫁給張恨水那天起,便注定了徐文淑人生悲劇的開始。
別的新娘洞房花燭夜,會體會多少柔情蜜意,而徐文淑蓋頭剛被揭下的剎那,還沒有看清丈夫的模樣,便見他憤然離去。
據說,張恨水揭下新娘蓋頭,看到徐文淑翹嘴唇、塌鼻梁,微胖扁平的臉時,僅存的一絲希翼也破滅了,他扭頭便走,再不愿回到洞房。
張恨水在《桂窗之夜》中,回憶他和徐文淑的新婚生活:月圓之夕,清光從桂隙中射上紙窗,家人盡睡,予常滅燈獨坐窗下至深夜。
夜晚,他寧愿獨自在黑暗中坐到深夜,也不愿跟她同房。
結婚幾個月,張恨水便外出漂泊,不再回家。
對初為人婦的徐文淑來說,生活還未開始,便已是一攤爛泥。
丈夫的疏離和近乎侮辱的行為,讓她的處境變得艱難又尷尬。
明·劉效祖《詞臠·滿庭芳》里寫道「強扭瓜到底難甜」。
但在那個年代,張恨水對這段捆綁的感情可以一走了之抗拒,而徐文淑卻無路可去。
她沒有強求丈夫留下,也沒有整天以淚洗面,而是安心過起日子來,侍奉婆婆,照顧小姑,將家打理的井井有條。
人心換人心,漸漸的,小姑子跟她異常親近,還主動教她讀書識字。婆婆也越來越離不開這個像女兒一樣盡心盡力服侍她的兒媳。
親戚朋友們提起徐文淑,都夸張家娶了個好媳婦。不知不覺中,徐文淑贏得一個賢良淑德的好名聲。
尤其是張恨水的母親,儼然把徐文淑當做了后半生的依靠,片刻也離不開她。
生命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
面對命運的不公,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從容面對,過好自己的生活。沒有得到丈夫的憐惜,徐文淑卻悄無聲息地在新家庭里站穩了腳跟。
聰明的女人,懂得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在張恨水眼里,徐文淑是命運給他開的一個玩笑。
他對這樁婚姻,這個妻子充滿了厭惡。
盡管她努力用賢惠保留在家里的存在感,但在張恨水的光芒下,她始終卑微的如一粒微塵。
在張母的不斷要求下,張恨水回家時,才極不情愿地跟徐文淑有了第一個孩子。
有了孩子的陪伴,生活便不會孤單。
可惜命運并不眷顧徐文淑,女兒出生不久,便不幸夭折。她的希望如肥皂泡一樣,剛顯露出些許色彩,便「砰」的一聲碎了。
失去女兒,她沒有從張恨水嘴里得到半句安慰,淚眼朦朧中,看到的依然是那個決然離去的背影。
四年后,張恨水在北平買下房子,將家人接到北平生活。
不出意外地,徐文淑看到,此時張恨水身旁已經有佳人在側。他早另娶了胡秋霞,并且生了一個女兒,一家人其樂融融。
徐文淑在這個大家庭里的身份,不過是接來一起照顧母親的保姆而已。
不善表達的徐文淑沒有抱怨什麼,反而與胡秋霞相處得如同姐妹一般。
張母常常憂慮,怕徐文淑將來孤苦伶仃。常勸兒子:「你給她個孩子吧,讓她后半生有個依靠」。
像施舍一樣,張恨水跟徐文淑有了第二個孩子。
然而天不從人愿,這個求來的兒子又夭折了。
從此后,張恨水再沒有進徐文淑房間半步。
白天,徐文淑照顧一大家人的生活。到了晚上,漫漫長夜,只有獨自療愈喪子之痛。
第二年,胡秋霞生下長子張曉水,由于是早產兒,胎兒落地一聲不哭,一家人覺得救不過來,準備放棄這個孩子。
徐文淑難得地發了聲,她不同意丟掉孩子,當即把孩子摟在懷里,暖了好幾個鐘頭,孩子終于發出啼哭聲,撿了一條命。
不久后,胡秋霞因為太勞累,睡的特別實,躺在身旁的張曉水醒來連哭再蹬,她都沒聽到。等隔壁的徐文淑趕來,孩子已經掉到了地上。
徐文淑趕緊抱起孩子,笑著對驚醒的胡秋霞說:「秋霞妹,你還是個大孩子,再帶兩個小孩子,實在太難為你了。我反正也沒什麼事,今后,你把孩子交一個給我帶吧。」
胡秋霞十分感激,當即便讓徐文淑幫忙照料張曉水。
徐文淑在北平住了10年,整整10年都在照顧著婆婆、胡秋霞和她的孩子們。
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她「大媽」。尤其張曉水,跟徐文淑最親近,直到晚年還常念叨:「我的命是大媽救的。」
同在一個屋檐下,徐文淑和胡秋霞得到的愛和尊重天壤之別。
但她從沒有拿自己的逆境去和他人的順境相比,在失去兒子后,盡力挽救了「情敵」的兒子。
在巨大的落差下,不沾染世間的污淖,始終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這樣的內心,該有多麼強大。
聰明的女人,懂得什麼是最好的愛
徐文淑無力經營自己的感情和婚姻,但是,她將親情經營的非常好。
她賢惠、善良,從不報怨,用對他人的好,贏得一家人的尊重。
沒有子女,她就把胡秋霞的孩子當自己孩子一樣寵著。
沒有得到愛情,她就把愛分給身邊所有人。
她性格豁達開朗,脾氣溫和,連胡秋霞也很喜歡這個「情敵」姐姐。
周圍人都覺得這個木訥、微胖、其貌不揚的女子身上有不同尋常之處,連張恨水也不得不對她另眼相看。
她真的不一般,樂觀,通透,堅韌,向上,還有大愛之心。
張恨水雖然沒有愛過徐文淑,但開始敬重她,從未間斷給錢,并且數目頗豐,他用這樣的方式來感念她的付出。
徐文淑回到鄉下后,每次收到張恨水匯來的錢,都會笑著跟鄰居說自己嫁了棵搖錢樹。
徐文淑非常有經濟頭腦,她把張恨水給的錢攢起來買了田地,當起了「包租婆」。
憑著張恨水的匯款單,即使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徐文淑依舊衣食無憂,過得不錯。
她一生如枯井,卻非常懂得感恩。
臨去世前,她將自己的兩枚金戒指,分別給了張恨水的兩個妻子胡秋霞和周南,希望能給她心中的姐妹留點紀念。
在她心里,沒有被拋棄的怨恨,只有她讓棲身半生的家庭溫暖。
她死后,張曉水日夜兼程,粒米未進,趕到家鄉將她妥善安葬。墓地坐落在青山之上,碧水之畔。
30多年之后,張家后人又為徐文淑立了一塊新墓碑,碑上刻有「張母徐老孺人文淑之墓」;后人的名字處落著「男曉水」。
在世人眼里,徐文淑一生未免凄涼。
身旁沒有丈夫的關愛,膝下沒有子女承歡,形單影只,孤苦伶仃。
身處那個年代,她不能改變命運,無法走出婚姻的牢籠,從嫁人的那天起,她便沒有了自己,她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境。
作為時代的犧牲品,是自怨自艾地渡過一生,還是從容的正視現實,皆在一念之間。
縱然生活如此痛苦,但是徐文淑依然活得安之若素,淡然如水。
她善良、真誠,在本來沒有立足之地的張家,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徐文淑最可貴的就是她的不爭、知足和善良,對于她來說,好年華不是用來抱怨的,而是用來經營的。
她沒有心機,沒有美貌,沒有才華,有的卻是人生最大的智慧:用心生活。
面對丈夫的無情,她不糾結,靠努力在夫家求得一份安穩;
面對喪子之痛,她不沉陷,直面苦難,勇敢生活。
面對和「情敵」的落差,她不攀比,而是用愛贏得敬重。
似乎再多的磨難,也無法擊垮她好好生活的決心。
《月亮與六便士》里說:「女人所謂的幸福,不過是衣食無憂的滿足,財產殷實的驕傲,受人愛慕的愉悅,家庭圓滿的得意。」
徐文淑的一生只應證了前半句,不過身處那樣的婚姻和時代,她終究還是贏了。
. END .